2020年8月3日,中国军网英文版发布了一组“飞鲨”歼-15舰载机的陆上训练照片。

跟以前歼-15的照片比对后,不难发现歼-15机身上有一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比对上面的两幅照片,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

如果不细心的话,估计还真发现不了。

下面再来两张细节对比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下应该发现了吧,就是座舱侧面的那条红黄条纹的位置出现了变化,以前的靠后,最新的则靠前到了飞行员座舱的正侧方。

这个细微的变化,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官方目前还没有对外披露,有可能是有利于更好地保持空中编队。

根据公开资料介绍,歼-15舰载机是中国参考从乌克兰获得的苏-33战斗机原型机T-10K-3号机,以国产歼-11战斗机为基础进而研制和发展的重型双发舰载战斗机,2012年11月25日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降落,一转眼,已经快8年了。

如今,歼-15不仅随着辽宁舰前出第一岛链,前往西太平洋和南海演练,逐步形成了全天候作战能力,而且还为我国海军培养了一大批舰载机飞行员。

正是这多年来的实践使用,让我国积累了舰载机的使用经验和心得体会,并对歼-15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意见,这次的涂装上的细小变化可能正是实际使用体会后提出来的改进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为了适应我国未来航母的发展,歼-15还发展出了弹射型版本。早在2017年的时候,尹卓将军在央视上就曾透露,歼-15舰载机已经进行过成百上千次的电磁弹射,而且一直是以实战飞机进行弹射,而美国的电磁弹射事故不断,经常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故,而且还有重大事故发生,这就说明我国在电机控制上,在整个综合电力系统的软件方面,我们要比美国强得多。尹卓将军在接受访中明确指出,我国的下一艘航母将采用电磁弹射技术,并将搭载固定翼预警机。

也就是说,我国的第三艘航母上,搭载的将是歼-15电弹型,为目前正在研制中的下一代隐身舰载机上舰铺平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有好多的军迷朋友对歼-15有一种偏见,总拿他与俄罗斯的苏-33相提并论,认为其性能不如美国海军的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机。

其实,歼-15舰载机采用了很多的“黑科技”,性能真的很不错。

东方老师下面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一是3D打印技术的应用。歼-15的厂房里有一台拥有全球最高制造水平的金属3D打印机,能够制造出全球尺寸最大的钛合金结构零件。正是得益于3D打印技术的应用,歼-15机体结构重量大幅减轻,有的机型上,已经达到减重26.8%,在素有一克重量一克金的飞机制造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是发动机主轴承延寿。歼-15采用了新的“抗疲劳制造”理念,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带领的团队已经在这方面研发了20余年,将一些关键构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十几倍到几十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是智能螺栓。飞机机体是由很多小的部件拼起来的,拼接部位需要很多螺栓连接,尤其是机体、机翼等部位的连接螺栓非常重要,一旦关键部位的连接螺栓不能承受实际载荷;或者螺栓使用时间长了,到了金属疲劳期,螺栓会出现问题甚至折断,将直接危及到整个飞机的安全。智能螺栓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发明的,在螺栓内部安装一个传感器,即在螺栓中间打一个小孔,然后把很细小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给放进去,这样它就能主动传导出螺栓内部各种受力载荷等精准数据,让制造加工人员随时了解螺栓的使用状态,为螺栓大小型号的选择、螺栓是否维护更换等,提供具体分析判断,起到维护飞机安全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歼-15不仅不过时,而且还将在中国海军使用很多年。

今后歼-15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改进型号诞生,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