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佛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重于度己,而大乘则重于普度众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载,道路”。在佛教的历史中,有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后期佛教的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有一些古印度佛教徒独立原始佛教另成一派,他们以新思想来替代原始佛教的旧思想,奉行的新教规与新教义。他们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想要引导所有人脱离苦海,达到彼岸修得佛果,这便是大乘之意。后期佛教认为包括原始教派的其他佛教派都属于小乘佛教,因为他们都以度己为目标,每日的修行以求自身能修得正果。当然,这一称呼原始佛教并不承认,他们仍采用原来的名称,直到今日依旧如此,这一点在缅甸,泰国等佛教中都有据可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华经》中有一段论述大乘佛法,便是类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舍弃世间,超脱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则是不舍弃世间的众生,入大千红尘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这与小乘佛法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在另一本佛经《大智度论》中,讲的是大乘与小乘追求的结果都是解脱,但是两个教派的做法是背道而驰的,小乘追求自身利益,只为了度己身;大乘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一切都是为了度众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经中还以是否有大慈悲心来划分大乘与小乘,这里的大慈悲心讲的是利人,大乘自始至终以利人为己任,自有大慈悲之心,而观小乘则以自利为重,自是无大慈悲心。经中还以智慧为言,讲到大乘佛法有大智慧,以度世间众生而涅槃己身以成就佛果。而小乘佛法则少有智慧,虽可度己身,却不知众生疾苦,更不知世间红尘之真义。在对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方面,亦是大有不同,小乘佛教视佛陀为导师,是一个彻底觉悟之人;反观大乘佛教则视佛陀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金身佛,并且其还认为在十方与三世中存在无数的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修行方面,小乘佛教只修“三学”与“八正道”,“三学”是指通过守戒,修禅定而得到智慧,“八正道”是八种正确的思行方式。对大乘佛教而言,“八正道”和“三学”只是他们修行的部分,其还侧重于“菩萨行”。对于菩萨,我们并不陌生,正如诸多作品中出现的菩萨都以大慈大悲,以大宏愿度尽世间苦难众生为己任,“菩萨行”便指佛陀在成佛前的修持,佛陀立下大宏愿以救众生。其包括“六度”与“四摄”,“六度”是以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等六种可以脱离苦海达到彼岸的方法,而“四摄”则为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所要遵守的四大原则。大乘佛教徒的思想其称菩萨思想,而他们的活动便是这“菩萨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最高目标中,大乘佛教不用多言,自是普度众生,而小乘佛教则以修得“阿罗汉”果位为终极目的。事实上,佛教佛法共分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与菩萨乘。五戒十善是为人天道,声闻独觉是为解脱道,综合二道是为大乘佛法。综上所述,大乘与小乘不过就是觉悟的境界高低有所差别,高者自为大乘,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