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四十万大军打东吴,穷小子违章建筑立奇功,中国得到一新县名

前言:

公元212年,经过数年的修养,赤壁之战的阴影已经走出,已至暮年的曹操,心中统一天下的欲望又被点燃了。于是又整合起了四十万的军队南下,准备攻打东吴。兵法有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想要成功占领吴国,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后勤粮草供应。

一、曹操的南征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时间久了曹军中开始缺少粮食,所以在粮食危机下,开始冒险强渡长江,最后全军覆没。这一次的曹操悄悄吸取了之前失败的教训,开始稳扎稳打,先将粮食准备充足了,再进行军队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要明白的是,在三国时期,北方的经济军事力量都远远强于南方。北方军队想要击败南方军,重要的不是在战场上能不能打得过,而是否国力能够支持这场战线长达上千公里的战争。

国力表现为两部分,一是军队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后勤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在古代想要运送物资,基本得靠肩扛手提和牲畜。而在三国时代,因为长期的战乱,牲畜的数量急剧减少,所以基本得靠人来运输。因为缺少足够的肉食,所以士兵们的饭量极大,基本一个士兵每天能消耗好几斤的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民夫最多一次性运送100斤的粮食,再加上农夫自己也要消耗粮食,所以就导致了一场战线长的战争,前线一名士兵就需要好几名甚至十几名后勤人员来保障他的粮食供应。在经济饱受摧残的三国时期,国力不济,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大部分粮食不能靠人来运,只能采取更先进的运输方式--水运。

但是水军就必须需要足够的水军力量,在军队方面一向强大的曹魏,水军却做得不如东吴。但是在陆军方面,曹魏却极其强大。后来东吴被灭,就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修养,北方的水军力量已经强过了南方。

二、败退于濡须河

此次南征曹操的军队和后勤物资在中原谯县集合,顺着水路进入巢湖,再通过濡须河进入长江,在长江与濡须河交汇的地点就叫做濡须口。此处河段水流湍急,地势险恶,船只前行无法使用船桨和借助风力,只能靠纤夫在陆地上拉船。通过了这段湍急的河流,就进入了长江。那个时候就可以借助风力前行,即便没有纤夫,船只也能正常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东吴而言,想要拦截曹操的进攻,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濡须口直接进行拦截。否则一旦曹操的的船只进入了长江,战争又演变成为了正面作战,这对于实力较差的东吴而言是不愿意接受的。所以从孙策时代开始,东吴就集中力量防守濡须河,经过后来几十年的打造,濡须口已变得固若金汤。曹军想要南征,濡须口就是他最头疼的地点。

三、吕蒙建造的濡须坞

濡须河为东吴争取了几十年和平的时间,曹操曾先后四次折戟于此。濡须河能够抵御曹操多次的进攻,除了因为险要的地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名东吴大将在此地修建了军事防御设施---濡须坞,借助濡须坞,东吴士兵在这里个个以一当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名东吴大将就是大名鼎鼎的吕蒙,在九品中正制的汉代,吕蒙是少有的贫寒出身的将领。在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从小由母亲抚养长大。十五岁那年,为了一展胸胸中宏图,吕蒙报名参军。凭借着自己高强的武艺与卓越的谋略,慢慢的在东吴军队里混的小有名气。

之后就发生了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掌握东吴大权。孙权当上东吴之主时年纪还小,没有自己的班底,像周瑜、张昭、黄盖之类的著名东吴老臣,都是他父亲和兄长留下的班底。为了能稳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提拔年轻将领,形成自己的班底。在这一批新提拔的年轻将领中,吕蒙是最耀眼的那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吕蒙也没有让孙权失望,在曹操南征时东吴时,东吴一众老臣的想法就是借助长江天险,和曹操正面作战。这个想法没有错,毕竟赤壁大战就是这么赢的。但吕蒙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正面作战即便是赢了自己也会受到损害,相较于南方与北方的实力差别,这点损伤对于曹魏而言并不伤筋骨,而对于东吴就是致命的。所以在吕蒙强烈的要求之下,濡须坞建立了,也正是凭此,东吴每次能以极小的代价抵御曹操的进攻。到了现在,当时的濡须坞也演成了一个新的县城。

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