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电影院复工的消息让不少人振奋,而抗战片《八佰》更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破1.8亿票房。也许你不了解《八佰》为何叫八佰,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听过。

此话原句其实出自西汉元帝时期,一位西汉名将陈汤之口。《汉书·傅常郑甘常段传》中有载:“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其意为: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让他们明白,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八佰》

 一、东征西战四十载,四海升平耀华夏

一、东征西战四十载,四海升平耀华夏

翻开中国史册,有关于抗敌、伐蛮、开疆拓土的故事不在少数。国未定,家难安,在当时外敌侵扰的环境下,一批又一批名将涌现。诸如:战国时期名将李牧,灭襜褴,败东胡,收林胡,为赵国赢得十年边境太平;又如西汉名将卫青,漠北决战歼灭匈奴军三万多人,俘获匈奴数万,扭转大汉与匈奴对战形势,重掌主动权,而其侄霍去病更是青出于蓝,歼灭俘虏敌人达十五万之多……

自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起到汉武帝刘彻时期,中国版图便是在这时初具雏形。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继位,在此之前经历了文景之治,良好的经济实力,粮草物资储备为汉武帝往后数十载征伐匈奴,开拓西域提供了成熟的条件。

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打响,西汉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开始,此次反击前后经历三四十年之久。这一时期,以卫青霍去病为主要将领,对匈奴曾展开三次重大反击,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不仅成功收复河套地区,同时也解除了匈奴直逼长安的威胁。几十年的努力,换取边疆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帝剧照

 二、卫青霍将垂青史,无名将士定西域

二、卫青霍将垂青史,无名将士定西域

也许你并不能顺利背出中国十大名将的名字,但卫青与霍去病将军的大名一定是家喻户晓。

公元前129年卫青首次带兵出征,封车骑将军。汉武帝分派四路出击,唯有卫青凭借着果敢冷静,深入险境,直逼匈奴圣地:龙城,虏700人。龙城之战的胜利,是大汉成立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这为后续的反击战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而在卫青一生的七次征伐,屡屡获胜,司马光曾评价其“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征陇西,先是歼灭浑邪王的部队,又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此时中国的疆土已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即今青海湖以东、祁连山东北地区。

而后漫漫数年,边疆尚算安稳,直到汉元帝建昭三年,出使西域的使臣被匈奴的郅支单于杀害后,一位无名小官陈汤登上了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霍去病雕像

 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古代战争两国交战的约定。汉元帝建昭三年,出使西域的使臣谷吉被匈奴的郅支单于杀害,此时本该上报朝廷,但在陈汤眼里却成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说起陈汤,幼时家境贫寒,后到长安有幸得张勃赏识举荐。只是他的父亲去世,陈汤没有奔丧回家,因而被检举停职。后得幸再被举荐,陈汤这次被任命为郎官。他主动请求出使使国,辗转几年后又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并与当时校尉甘延寿奉命一同出使西域。

公元前36年,在受尽郅支辱骂嘲讽后,陈汤与甘延寿联手出兵讨伐匈奴。《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有载:陈汤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在诛杀成功之后,他上书汉元帝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并写下千古名句:“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汤

结语

结语

从孟晚舟事件,到华为遭封杀,中美贸易战,在看似和平的今天,实则暗藏风云,风波不断。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前因落后我们备受挨打摧残,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

吾辈自强,少年壮志渐长成,国之栋梁挑担当。重新站在世界舞台上,我们自信地展示着泱泱大国文明。也许,有那么一瞬间,恍若回到当年强汉,滚滚黄沙,金戈铁马,好一个“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