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衡 字蕴声,号帘舫,南丰人。他是副贡生出身,早年在家时其祖父就教育他说,"今最亲民,亦易厉民。"因此,他开始用功探究古今吏治和为民施政之道。

他生平“伉直诚悫,遇人豁然无町畦,勤学强记,迄老弗衰。”尤其喜欢研究律法,并以廉能著称。历任广东四会、博罗;四川垫江、梁山、巴县知县,因政绩突出,升绵州、直隶州知州和保宁、成都府知府。后官至河南开归陈许兵备道。

刘衡任地方官时,明察事理,管理有方。博罗城原设押征粮店,百姓苦于徭役太重,他到任后即令撤除。博罗一地豪绅与污吏暗中勾结,操纵诉讼以渔利。刘衡经过调查,对制造事端的豪绅、污吏予以严惩,以后不再有人因受官司之苦而轻生了。主政梁山时,当地常旱,刘衡择地修筑塘堰,连接数十里,百姓赖以安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衡认为法律意本忠厚,本之为治,以求达爱民之心。他在垫江、梁山等地为知县时,衙前悬一面铜锣,有人击锣,闻锣声即出庭理事,四川百姓称其“刘大锣”。 清朝中后期,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统治阶级对富人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官员、士大夫提出了“保富民”的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刘衡。他不仅作了理论上的论述,而且在实践中身体力行,采取措施禁止差役勒索富民,以达到救济贫民、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官员治理地方的重要参考。

四川学政给朝廷上疏说明了刘衡的政绩,请求表彰。皇帝认为:“刘衡历任广东、四川守令,所至循声卓著。去官四十余年,至今民间称道弗衰。所著庸吏、庸言、蜀僚问答、读律心得等书,尤为洞悉闾阎休戚,於兴利除弊之道,筹划详备,洵无媿循良之吏。将历任政绩宣付史馆,编入循吏传,以资观感。”

在学术贡献上,刘衡著有《庸吏庸言》《蜀僚问答》《读律心得》等,成为当时官员做官行政的必读书。清代大量出现的“官箴书”,一定程度上是官员治理经验的总结,具有实操性与实践意义;同时又是官员治理理想的诉求与表达,可以作为吏治思想或观念表达的资料加以运用。刘衡在其编撰的“官箴书”中,表达了州县牧令的焦虑: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决定了牧令在行政和司法过程中不得不依靠吏役阶层。

刘衡为官蜀地八年,恪守循吏之道,大力实行"仁政",在吏治、律治实践上颇有见地。以他的《庸吏庸言》总结地方社会治理经验的官箴书为主要视角,可展现刘衡眼中的清代讼师、分析讼师受规制的主要原因、解析刘衡对讼师唆讼行为的回应。

刘衡的先审原告思想,在《蜀僚问答》中有五个部分进行专门的表述,即保富之道莫要于批驳呈词先审原告;收呈时先讯原告之法;先审原告取供之法;先审原告取结之法;审原告例有专条。刘衡的先审原告思想,是以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大清律例》为依据的。

在其他领域,刘衡“自经史百氏,以至六书、易经、地理、医方、药性,旁逮杂家小说,蘼不通览。尤嗜九章、勾股、八线、测星、中西诸算法。” 在这方面,他著有《六九轩算书》、《纂学备考》等。

刘衡于六十五岁时去世。死后葬南丰七都下源堡。博罗、垫江、梁山、巴县都请祀名宦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