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珐琅彩瓷器的前身就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清代康熙年间授皇帝的旨意,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一种新的釉上彩瓷,珐琅彩瓷器在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珐琅彩瓷器所需白瓷素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挑选极致原料特制,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格外讲究: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胎质上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橘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解运至京后,由宫廷画家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绘画则是珐琅彩瓷器的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一面。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为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为底稿,而“勾、画、皱、染”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因此珐琅彩绘的发展在各个时期也有其各自的时代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1721年45岁的胤禛继皇位,改年号雍正,因其酷爱宫廷瓷器,特别是珐琅彩瓷器,固其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雍正皇帝宫中档案有不少关于雍正皇帝责令烧造珐琅彩瓷的记载 ,他亲自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对制瓷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瓷器的样式、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在位期间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在管理上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怡亲王允祥是康熙诸子中少数几个没有政治野心而醉心于艺术的皇子。在允祥的直接领导下,造办处珐琅作的生产达到鼎盛期,其中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怡亲王的亲自督促下,雍正六年(1728年)珐琅料终于在宫中自炼成功,除了有9种与西洋料相同颜色外,还增加9种新颜料,共达18种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珐琅彩瓷最讲究书画的意境,它不仅能将层峦叠嶂的整幅山水浓缩在小碗的内心,还可以将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再现在一件小瓶的外壁。画中崇山峻岭、苍松翠柏、仙台楼阁、茫茫沧海等景色栩栩如生,宛如一幅工油画水画。雍正珐琅彩瓷的最/大特点是瓷质细润,材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款识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一般以蓝料彩书写,多为4字楷书“雍正年制”,写在双方栏内。青花所书“大清雍正年制”的6字楷款也有,但是比较少见。所以雍正珐琅彩瓷器无论从市场投资上还是艺术造诣上都是非常值得收藏的。
珐琅彩瓷器固然万里挑一,但依目前来看,国内市场行情对于珐琅彩的交易来说并不理想,也不成熟。不过,珐琅彩瓷器在港澳台等市场却很受欢迎,因为这些地方的市场早些年就很成熟了。无论是拍卖的成交率、成交价在历年的古玩艺术品拍卖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早在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成交;在2002年,又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成交;现在更是无价之宝。高价藏品的成交并非偶尔,而是商场需求之必然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属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因受到宫廷的极严格控制而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是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部分瓷器也用于犒赏功臣。因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且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器,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固其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