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个领域,有年少成名的人,有大器晚成的人,也有才华斐然,但终其一生默默无闻的人。

那些出名的人背后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精彩的人生故事,而最值得大家津津乐道的是那些快要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的,却在最后关头陡然成功的人。

在文学界,陈忠实就是一个有着这样故事的人。在他荣获茅盾文学奖的《白鹿原》发表之前,他对这本书的命运一无所知,甚至还说“如果这本书不能成功发表,他就回家去喂鸡。”

陈忠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北作家——陈忠实

在西北这片历史文化悠久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有名的作家,这作家创造出许多有着鲜明的陕西秦地独特风貌的作品。

陈忠实,也是被这片西北土地哺育出来的了不起的作家,在他的书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幽闭的秦地的人物风貌。

1942年的6月,陈忠实在陕西西安一个南倚白鹿原,北临灞河的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落出生,这个时候的他不知道这片生养之地会怎样影响他的命运。

在那个年代,富裕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人。陈忠实家里更是典型的农民家庭,世代务农,生活困苦,从小他就饱尝贫穷的滋味。

但和当时许多农民不同的是,陈忠实的父亲是这个小村里为数不多的又能打算盘还会写字的人。因此,他的父亲深知读书对人的重要性,很鼓励陈忠实读书。

13岁的那一年,他跟同学一起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离家几十里远的灞桥报考中学。第一次穿着平常的旧布鞋出远门的他不知道这段路程是什么概念,绵延几十里的沙石路把柔软的鞋底磨穿,他的脚后跟也一片血肉模糊。

陈忠实与一众陕西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想方设法缓解脚上痛苦而不得的情况下,一列从他身边呼啸而过的火车,让他意识到世界上并不都是像他一样用脚走路的人,还有许多人可以坐上便捷的火车。这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立下走出小村落的志向。

考上中学后,陈忠实学习得愈加刻苦,他总是抱着书本埋头苦读。在初二的时候,他爱上了文学。这一时期,他接触到了赵树理等一批乡土作家。

这是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脚下的这块平平无奇的黄土地,蕴藏着可供作家选择的丰富的文化素材。于是他开始正视自己的生养之地,将好的、坏的全部都看在眼里,刻在心里。

1962年,陈忠实参加高考,名落孙山。眼看上大学无望,陈忠实就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老师。文人都心高气傲,从小就有着文学梦的陈忠实不甘于此,他不想在这片土地上就这样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文学老师,于是他开始自修文学,并要求自己四年后要发表一篇文学作品。

当时接触到文学的人并不多,况且自修的话,难度更是陡然上升,但他并不害怕,他在白天积极履行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晚上就伏案学习他热爱的文学。

白鹿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人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天资卓越,像蒋方舟、韩寒都是这样。而陈忠实的文学天分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朴素无华,并不起眼。天资卓越的人毕竟是少数,有许多人也因为勤能补拙而能够后来者居上。

在陈忠实的住处,没有电灯可以用来照明,也没有钟表可以看到学习了多长时间,于是他就想办法用一个小墨水瓶做了一个煤油灯,等到把墨水瓶里的煤油烧干,他就结束一天的学习,上炕睡觉。久而久之,这变成了他一生的习惯。

功夫不负苦心人,1965年,他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夜过流沙沟》,这比他定下的目标提前了一年,大大地激发了他文学创作的激情和信心。在之后的几年,他陆续发表了几篇小说,还获得了中国作协的一个优秀小说奖。

但是在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以后,陈忠实突然发觉自己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每个领域的人,都想创造出一种传世名作,陈忠实也是如此,因此,他发现他没有一部满意的作品时,辞去了自己在文联里的职位,开始筹备他的《白鹿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族的秘史”

1988年,陈忠实开始构思这部作品,为了专心写作,他把家人安置在城里,自己一个人回到乡下的房子。但是文学创作不止是远方的诗和田野,还要面临残酷的现实。

陈忠实决定专心创作这一部“关于民族的生存、历史和人的生命体验”的长篇小说,但是文学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至少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而在这三年里,他既没有工作,也不可能再分心写其它短篇小说,那么他就不会有任何经济来源可供家中维持生计。

不过刚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陈忠实在这之前有几篇小说未发表,刚好出版社的一位编辑有意于此,所以来找他约稿。李明性说如果顺利的话,这些小说将会很快出版,算下来,陈忠实可以拿到3000元的稿费。

李明性

陈忠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忠实没辞去工作前的工资是每月150元,从当时的消费水平可以知道这3000元顺利拿到的话,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可以勉强满足一家人三年的花费。能够解决经济的后顾之忧,对陈忠实来说是再好不过了,两人很快达成了愉快的合作。

然而现实有些许残酷,出版社虽然把书出版了,但最终的稿费由于是以卖出去的书来折算的,而这些小说并没有陈忠实想象中的受欢迎,对陈忠实造成的远不是经济上的打击,而是精神上的打击,陈忠实对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但同时,这也刺激了他的创作激情,这个遭遇让他联想到了白鹿原上的家族的命运,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灵感。

为了写好这本书,陈忠实不仅去查询白鹿原的县志,还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收集到的资料充斥了整个屋子。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查资料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对于陈忠实来说,他也许是捧着资料挑灯长读,也许是在每次创作遇到疑问时就去隔壁的白鹿原寻访老人,然后在夕阳的余辉里慢慢踱步,脑海里构思着自己民族的史诗。

陈忠实在走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着鲜明的色彩。陈忠实《白鹿原》的底色是灰暗的,要阅读这本书首先要做到认同中国传统文化里负面的东西。

如今尚且有许多谈性色变的人,但陈忠实不仅不避讳,还把它撕开来写,因为对性的描写会更接近乡土化的中国。

不管是小说中三个年轻力壮的长工在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后躺在炕上,互相分享有关性的话题;还是身为下一任族长的白孝文为了享受躺在炕上的片刻欢愉,而不顾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份与兄弟的妻子偷情,陈忠实都一字不漏地把它们描写下来。

而这些场景,需要读者对中国乡土的负面有着足够的接纳能力。

在整本书的创作中,陈忠实完全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刻画人物,在他的笔下,没有对人物的任何偏爱,没有对人性的纯粹歌颂。

他们是可爱的,又是让人生厌和憎恶的。就像族长白嘉轩,他的道德人品完全符合宗法家长的规范,牢记古训、修祠堂、立族规、办学校、挺直腰板立堂堂正正的做人等等,其风范为时人所称道。

然而为了争夺风水宝地,对鹿子霖以利相诱。当白孝文、黑娃等触犯族规时,他不悯亲情而施以严刑,专断而冷酷。特别是对田小娥,更显出他的残忍,哪怕是田小娥死后,还在其窑洞上造塔让其永世不得翻身。民族文化的被他发挥到淋漓尽致。

乖谬

陈忠实对于乡土文化负面的深刻洞见可见一斑。在四年的创作中,他不断对这部“民族的秘史”进行修改,让它最大限度地揭露中国乡土的真相。

陈忠实在书房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家喂鸡

1992年,陈忠实给这部50万字的长篇巨制写下了最后一个标点符号。如释重负的他一时陷入了茫然的状态,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在这部书完成的前夕,1991年的腊月,在城里照顾老母亲的妻子再一次来给陈忠实送干粮——擀好的面条和蒸熟的馍,这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省钱的不得已之举,陈忠实在这四年当中吃的总是这个。

他送妻子离开的时候,告诉妻子不用再送食物来原上了,这一次带来的面条和馍吃完,这本书就写完了。

妻子陡然停住问他,要是发表不了咋办?

陈忠实几乎没有丝毫迟疑地说,那我就去养鸡

这不是他的玩笑话,因为在创作的四年中,家里生活得非常拮据,连孩子的学费都付不起了。如果这本书发表不了,那么当了十年专业作家、年满50的陈忠实认为他不适宜再做这一行,应该另谋出路,养鸡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他也不知道他能做点什么。

所幸,这本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时洛阳纸贵,连他本人都在书店、在报社见不到《白鹿原》的影子。回家后,他告诉妻子,可以不用去养鸡了。

白鹿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年的寒来暑往,他终于有了一部可以垫棺作枕的作品。大众对《白鹿原》的喜爱,茅盾文学奖的授予,是对这位在文学领域勤勤恳恳工作了数十年的文学工作者的最大的褒奖,对于作家的作品的认可远比认同作家本人都能让作家高兴。

四年前,这位文学巨匠在他的故土逝去,在这片关中大地上,他是最懂这块土地的人。

今天,《白鹿原》的累计发行量已超200万册。先生已作古,文学却长青。这部浸染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能引起我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深长思考的史诗佳作将会一直在文学界煜煜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