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同学在入职厦门国际银行的时候,事前明确说明了因个人原因不能喝酒,还是遭遇了领导的劝酒。 在公司的第一次聚餐上,他就遭遇了社会的毒打:

因为拒绝饮酒,银行领导一边扇着他的耳光,一边用粗鲁的话骂他。

末了,还要质问他一句:

领导敬酒你都不喝,你是不是傻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员工挨了巴掌,受了屈辱,社会舆论愤懑难平。

结果呢?

银行表示:领导言语行为失当,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扣罚季度绩效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调查处罚,根本不痛不痒,无异于“那我自罚三杯,不成敬意了!”

换一个酒局、换一波新人,还是这个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傲气,你清高?那我治服的就是你。

01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阿尔贝在《权力的餐桌》一书里面写:

餐桌的变迁被视为是一个权力控制与驯服的过程——“菜”不仅仅是菜,“吃”也不是个人的事儿,因为在吃的“规矩”和“意义”背后,总有需要达成的目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酒。初入江湖,有人分分钟拿着酒来“教你做人”:

生意场上谈生意?先把酒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职场上不喝酒?天呐,你简直就是在耽误领导甄选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啊?你没毕业,还是学生啊?太好了,酒局最喜欢的就是你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有大学教授,大言不惭地把拼死喝酒的男生叫做中华民族稀缺之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权力的酒桌上,喝酒不只是助兴,而是一种考验。

事情能不能办?这得看你喝多少、怎么喝;

自己能不能被提拔?也要看你喝多少、怎么喝;

学业、科研会不会被卡?还得看你喝多少、怎么喝。

在这种酒桌上,酒只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

“新人”、“下级”喝的不是酒,喝的是对权力的谄媚和服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权力面前,失了智的人就是兽,而酒就是兽的胆子。

银行领导为了谄媚行长,上去就给拒绝喝酒的新入职员工一巴掌。

该领导的下属为了谄媚他,又将这位拒绝喝酒的同事追骂到电梯口。

谄媚之风盛行,这样的循环就不可能有结束的时候。

02

酒本来是带给人们欢乐和幸福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酒曾承载着中国人的豪迈意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酒也寄托着无数人保家卫国的情怀;

酒之所以美好,不是因为酒精,而是因为人们饮酒时的真诚、友善和尺度。

可是大多数时候,酒放上了酒桌,味道就变了。

这份真诚、友善和尺度,早就荡然无存。

酒桌上讲等级,论尊卑,这只会让人恶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网曾经刊文,追问酒桌文化。

如果说“酒文化”还勉强能够跟“茶文化”之类的词汇搭上一点边儿,那么“酒桌文化”就是一个毫无歧义的负面词汇。如果非要说存在一种“酒桌文化”,那也只能说这是一种庸俗观念自抬身价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不愿意了。业务场合没有酒怎么行!怎么躁起来?怎么亲近起来?

人民网当年刊发的文章就曾质问:

“有人觉得酒是润滑剂,酒是催化剂。如果酒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那还要原则干什么,还要规矩干什么?无限抬高“酒桌文化”的能量,其实就是在给歪风邪气甚至腐败行为打马虎眼。”

在酒桌上欺压你的人,其他地方照样欺压你。

有的网友还是不信,总觉着只有喝着酒,才能熬出天日,登上“食物链的顶端”。

只可惜无论是酒场还是职场,它们都不是热血男频文,没法逆袭才是常态。

有的人,喝着喝着,人就喝没了。

喝酒能升职?病床上原地解职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事实面前,面对歪风邪气自己先低了一头,临阵投降,大可不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为之辩解,甚至想成为其中的受益者、“捕食者”,还是洗洗睡吧。

错的事情,再多人去做,它永远也对不了。

03

可有人又觉得,酒桌文化就是这样。你没有强大到可以饿不死,你就得接受规则。

不喝酒你能保证不饿死吗?不能保证,那你该喝还得喝,喝到你可以到不想喝就不喝的那天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上去很务实,事理上讲不通。

向一项错误的行为低头,这本身就是错的。倘若人人如此,那只会劣币驱逐良币。

正如人民网刊文点评的那样:“酒桌文化”好使了,那些不会喝、不愿喝、不甘于跟庸俗风气同流合污的人,也就成了被逆淘汰的对象。“酒桌文化”好使了,法律制度也就被架空了。

逼喝酒、打耳光,这是赤裸裸的职场霸凌;至于帖文提到的“喝高了对女同事动手动脚”,如果属实,那就是明确的违法行为。

这样的事情,也能低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2018年对2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3%的受访者有过被劝酒的经历。酒桌文化,可能离你真的不远。

面对畸形酒桌文化和职场霸凌,员工应该学会拒绝和抵制,而不是觉得“没这个能力就得接受”、“都会这样、熬过来就好了”、“人情世故你没法退出”、“世上没有不委屈的工作”。

为一件错事开脱,放下法律武器自卫,放弃内心原则妥协。这既伤害了自己,也是为虎作伥。

畸形的酒桌文化,需要治标,更需要治本。

职场上,校园里,上级、老师一个个摇身一变,成为“酒霸”,多半是失去制衡的权力在作祟。

有的人连校门都没出,以权力为标的,心中就种下了“等级”和“尊卑”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入职厦门国际银行的同学,在遭遇酒桌上的职场霸凌时, 能够站出来发声,这很勇敢。

银行领导在酒桌上的这一记耳光,甩在这位同学脸上,更甩在整个社会脸上。

正如2014年新华每日电讯刊文所点评的那样:如果没有随时可以统治与驯服酒桌的权力,酒桌文化又何至于如此猛于虎?不祛除酒桌文化中被“喝坏”的权力基因,反思所谓的酒桌文化,终究只能隔靴搔痒,移风易俗更只能是天方夜谭。

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总是以“人情世故就是这样”来为歪风邪气开脱、圆场;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自我麻痹,主动妥协;甚至甘愿做一个“受欺压者”,妄想成为“施欺压者”。这样的纵恶,与作恶无异。

学会说不,停止麻木,你的选择同样重要。

转自(文/观察者网 胡侃海、朱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