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统治时期,阶层便有了明确的划分,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秉持“农,天下之大业也”的主张,除此之外,农业为立国之本。士农工商的说法,就此延续千年之久,商人地位一直以来难以提高。可尽管在历朝政府的严苛政令下,工商业的发展依旧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又怎么离得开商业的崛起与财政的支持。

因此,尽管重农抑商思想一直存在,可相对应的商业发展政策从另一方面支持着这些工业的发展。细想,若无庞大充足的财政支持,汉武帝时期又是如何将大汉推至世界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疆域图

一、西汉初期的工商业

秦末的暴政,以及连年的战争使得民不聊生,生产力严重滞后,西汉初期百废待兴,工商业等各方面继续重新发展。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为巩固其地位,在废除秦朝苛政外,还曾任由民间铸造钱币。《平准书》有载:“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

在西汉前期,统治者采用道家思想无为而治,两者相结合倒是对西汉初期经济恢复起一定积极作用。但长期放任的工商管理政策逐渐出现弊端,为此刘邦又实施了相对应工商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当时农业生产因劳动力短缺出现衰退现象,为调整人口及产业结构,高祖对此又颁布了著名的抑商令,从服饰到各方面打压工商业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由紧及松,排私扩公

二、由紧及松,排私扩公

随着刘邦的驾崩,新人统治者在原政策基础上逐渐放宽原本严厉的抑商政策,这一放宽可谓顺应了客观发展规律。如:孝惠帝时期,《平准书》又载:“复弛商贾之律”。此政策初步改善了工商业者的地位。又如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开放关梁制度,一直到文帝十二年才撤除此政令。该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也保护了本国商业发展。

文景之治时期,为恢复促进经济发展还曾将税收降到三十税一,在低税收的作用下,生产力及工商业迅速发展,社会财富得以大量积累。以长安为代表的商业圈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的出现,五义成为了西汉商品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文景之治的积累为汉武帝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武帝主张的进取思想取代了原本无为而治的主张。长期出征西域平定匈奴,汉武帝在位后期国库实际已处于拮据状态,但实际上工商阶层上层“财累万金”,这无疑遭到统治者的不满。为弥补日渐空虚的国库,汉武帝推出不少敛财手段,如:赎死、赎罪等。另一方面,又排斥民间私营,鼓励扩大国营工商业,如盐铁官营,禁止民间私铸铁器、煮盐贩盐等。各种敛财政策手段可谓层出不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理财专家桑弘羊

三、理财专家桑弘羊

谈及汉朝商业发展有一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西汉理财专家桑弘羊。此人出身商人家庭,十三岁时因擅长心算入宫。元狩二年,在汉武帝支持下,出台统一货币,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官营工商业,主张排斥私营工商业。他认为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政府队额宏观调控,容易发生释放垄断,商人操纵市场价格等问题。

他忠于武帝,执掌国家财政的40年积极聚敛资财充盈国库。他的思想继承了商鞅和管仲的思想,认为“利在势居,不在力耕;富在术数,不在劳身”“足民何必井田,富国何必用本农”。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桑弘羊认为农业并不是国家唯一致富的方法途径。他又认为农业、商业、手工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具备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所谓富国强兵并不能单靠农业发展,唯有“农工商均各取所欲”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为了遏制富商利用贱买贵卖、囤积居奇的手段来操纵物价,从中牟取暴利,他还向武帝提出均输和平准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桑弘羊剧照

 结语

结语

一个国家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商业的支持,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并不是什么好话,但它也真实揭露说明了金钱在社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强大的国家财政是保护万民的一道重要屏障,纵使发展到现代社会,国家依旧需要重视工商业,当然也不可忽略其他行业的发展。正所谓以史为鉴知得失,前行不忘过往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