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东祥

《元初一》,又名《一年使用杂字文》,作者为林宝树,武平县袁畲乡人(今属袁上村),他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中举,时年27岁,但中举后并未去做官,而是在家乡教书和农耕度日,后世人们常常把他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相比较,从《元初一》对农业生产熟悉和详细记载的情况来看,虽然林宝树的声名只传扬于客家地区,不及声名远播的陶渊明,但他不但继承了陶渊明光明峻洁的人格,而且在农事生产上亲力亲为,可以说他在思想感情上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是息息相通的,这在“官贵民贱”、“士贵农贱”的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他在大约四十岁后开始创作通俗韵文《元初一》,而且通篇语言用客家话,《元初一》写作的本意是为上不起学的孩童读书识字之用的,应该他参照了《三字经》、《幼学琼林》等流行的儿童启蒙读物,他是有平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乡村知识分子,正因为如此,他也超越了当时成千上万的文化人,因为《元初一》对客家文化的传播之功,故林宝树在客家文化的灿烂的历史星空中熠熠生辉。

《元初一》不计标点符号约4780字,自问世300多年来,一直为客家人所喜爱,“宁失千两金,莫失杂字文”,是客家人对林宝树写作的最高的褒奖。

《元初一》中有关农事活动的描写主要有三大段。第一段从“于今来讲农家事”到“有闲好烧芒头灰”;第二段从“夏至到来热难当”到“检整粪寮堆秆草”;第三段从“处暑最爱好天时”到“寻得事业自有功”。第一段34行476个字,第二段19行266字,第三段14行196字,三段相加838字,这还不包括零星涉及农事活动的文句,这些文字占全篇的22%,可见在农耕活动文中占有重要分量。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客家农村的社会经济主要由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支撑的,除商业外,其他产业均称为第一或者第二产业,是民生的基础产业。

兹列其中一段并释义:

于今来讲农家事,头铁铡与犁耙;

耕田正爱好秧地,作陂开圳水路佳;

扩烂泥团更好耖,牛藤牛轭当用他;

尿桶但肥打落脚,浸洋田肉容易耙;

作大田堘贮稳水,划去茅根拖草渣;

大塅之中无田坎,最怕溪水冲泥沙;

山田高埂并排壁,落垄湖窟凹凸斜;

田头地尾难种好,薯姜芋粟及黄麻;

春间日日去耕作,身穿蓑衣并笠麻。

【释义】:现在(给后生讲讲)农事生产情况,头(锄头)、铁铡和犁、耙是耕田的必备生产工具,开春耕作,是一年有好收成的关键,秧地需理好,夯实陂坝,疏通水圳,扩烂泥团,平整田地,尿桶挑肥做基肥,引水溶田,浸溶田泥,耙田就容易多了,田堘需作大,(使之)贮水充足,清除茅根草渣。大塅田没有(高的)田坎挡水,要防备雨天涨水冲上泥沙,山坑田高梗及排壁上,需整平沟垄。田头地尾也不要荒弃,薯、姜、芋、粟和黄麻等要根据季节见缝插针地间作,春天气候多变,雨水足,劳动时蓑衣和笠麻不能离身。

《元初一》文中讲到的农具有:头(锄头)、铁铡、犁、耙(大)、尿桶、蓑衣、笠麻、耙子(小)、匏杓、粪箕、茅镰、刀鞘、草篮、担杆、田刀、箩、谷笪、桶枋、竹杠、盐箕、撮斗、谷筛、辘轴、搪子、锄头(大扁)、水车、风车、楻尖等。畜力只有耕牛,这些耕种、收获、晾晒粮食的工具主要有竹、木和铁制农具,大部分工具是竹铁和竹木组合的,大型农具有犁、耙(大)、辘轴、桶枋、风车等。种植的作物有:谷子(水稻)、大薯、番薯、姜、芋、黄麻、麻子(芝麻)、豆子(黄豆黑豆)、油茶等。其中水稻的种类最多,早稻(南安早赤)、糯稻(野猪糯)、大糯、夵子、番稿等。养殖业也是农业的组成部分,家养动物有牛、猪、羊、鸡、鸭、兔、鹅、狗,水产养殖有鲢鱼、鲤鱼、鲩鱼(草鱼)等。

农事活动则有:作陂、开圳、整秧地、浸谷种、掂谷子、耘田、脱秧、插秧、塞粪、捡稗草、斫田堘、割田堘、掂豆子、、烧火土、上火土、补箩、破蔑、箍桶枋、打禾、碾田、车谷子(风车)、入仓、踏禾稿(鸭)、堆秆草、摘茶籽、晒秆、犁田等等。

在春耕篇中,《元初一》描述:“春间日日去耕作,身穿蓑衣并笠麻;大家请人掂谷子,扯得直行无粒差”。“ 祭得墓完到清明,出水掂头又爱耘;耙子一张田里插,挷来送去甚艰辛;谷雨到来要插秧,翻耙耖烂轭牛肩;早晨脱秧昼边莳,腰佗背屈真可怜”。

在夏收夏种篇中,描述如下:“六月小暑早禾黄,尝新禾饭荐馨香;请人 补箩买谷笪,又爱破蔑箍桶枋······大暑到来正打禾,盐箕撮斗谷筛箩;后生担秆岭上晒,辘轴碾田用牛拖”。

在秋收冬藏篇中,《元初一》云:“番稿种在立秋边,种得田完莫挨缠;笼鸭上田踏禾稿,检整粪寮堆秆草。······九月九日是重阳,寒露到来菊花黄;霜降天气要晴暖,糯禾收割也停当。······立冬万物当成熟,家家屋屋赛收成;小雪之时是冬天,猎只牛牯去耕田,犁辕象鼻犁拔线,犁横刀上缚牛藤;改变天时转冷风,蛤蟆老鼠尽潜踪;少年后生莫懒惰,寻得事业自有功”。

畜牧养殖方面的描述有:“好养牛嫲与牛牯,又肥又壮在家栏”。“ 笼鸭上田踏禾稿,检整粪寮堆秆草”。 “小雪之时是冬天,猎只牛牯去耕田”。“捡鸡蛋,看猫兜,鸡鸭早夜要跟收;门前狗子奓奓叫,夜间恐怕贼来偷”。“又有屠户常打屠,朝朝宰杀牛猪”。从中我们可以知晓,当时饲养的家禽家畜主要有牛猪鸡鸭狗兔鹅鱼等,其中牛既是役畜,也为乡民提供肉食来源,狗看家护院,猪鸡鸭兔是养殖用来吃肉的,同时猪、鸡、鱼也可以用来作为牺牲(供品),这些动物可以满足客家山乡居民生活的肉食需求,同时兼顾耕种、祭祀等社会生活的需要。

《元初一》记载一年中拜佛祈福中很大部分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是与农事活动相关联的。比如:“立春已过雨水来,烧灯送神切莫呆”。“初三扛佛保禾苗,落佛忏后做午朝”。“ 伏羲神农黄帝氏,掌苗使者五谷神;又请雷公并电母,风伯雨师加虔诚;又有田头地塅等,杨太伯公召几声;上至坑源下水口,通乡福主一切神;尽是恳求保禾稼,丰亨大熟救济民”。据不完全统计,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有五月初三的保苗醮,六月初小暑时节的尝新禾,小寒时冬闲时的保安醮。祭祀的神明有伏羲、神农、黄帝、五谷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杨太伯公、福主等。

应该说,《元初一》反映的农耕生活包括春耕、夏收(种),秋收、冬藏,是明清以来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武平客家山乡农事活动的常态,清朝中期的知识分子林宝树用他那饱含感情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状态,因为文章雅俗共赏而且通俗流畅,故填补了世志记载的缺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和以后的农村肯定与林宝树先生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了,这也使得他的文章更加珍贵,因为这些是盖上地域和时代烙印的,闽西山乡客家人混合着汗水和泪水,也包含在智慧的农耕文明的生活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