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加密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华尔街的机构们也纷纷入场,为何银行对加密货币交易仍然无动于衷?

作为现代社会金融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银行业对加密货币保持着一种视若无睹的状态,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密交易本身的非法性

在很多国家,银行选择无视加密货币的主要原因就是加密货币的交易行为在当地本身就是非法的。例如在中国以及玻利维亚等国家和地区,由于相关监管机构明确给出的政策限制,即便是区块链因其而生又因其闻名的比特币,也没能得到银行提供交易支持。事实上,在其他政策限制执行得并不十分彻底的国家和地区,一些银行会选择与加密金融公司建立一种非正式的合作关系,由银行将相关的用户需求直接转交到合作的加密金融公司来进行处理。而这样的做法,也省去了银行为提供某种加密货币服务,而不得不去研究相关运行机制产生的各种人力和财力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将加密货币作为投资标的纳入到服务范围,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开始放宽监管政策。例如俄罗斯政府刚刚实施了一项法案,允许人们基于投资的目的使用加密资产服务,而投资人只需要及时向税务报告相关的交易和盈利信息。

规避“维权”纠纷

规避“维权”纠纷

即使在一些允许投资和进行加密货币交易的地区,银行也不愿意趟加密货币的这趟浑水。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存在着大量披着加密经济外衣的庞氏骗局项目,银行在没有精力去分辨项目可靠性的前提下,却又要被迫承担被骗投资者的退款要求——虽然不一定要兑现,这怎么看都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在加密货币领域,有太多的个人用户是带着投机的心态参与其中,但由于在加密货币的投资领域,缺乏与风险提示相关的有效监管以及一定的准入门槛,这就导致会出现个人投资者在投资遭遇亏损后进行“维权”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由于多数加密货币的价格会出现频繁波动。因此,可以预料的是当个人投资者的加密货币账户因为常规的市场行情波动,而在法币单位的衡量下出现损失时,这或许会成为他们发起投诉或提出赔偿的“借口”。
在以上这些虽未发生,但能够预料得到的“麻烦”面前,放弃总是最容易也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加密货币之于银行,仍是一块鸡肋

加密货币之于银行,仍是一块鸡肋

银行诞生之初,是为了向社会提供保管财产的基础服务,而加密货币作为一种虚拟资产,其承载价值的能力也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对于许多银行而言,为了服务加密货币这一仍处于起步阶段的行业,既要付出尚未能估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还要向准入门槛较低的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和管理服务,以及建立防范加密货币犯罪或欺诈的安全保障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代价——至少从现阶段来看,是不值得的。
截止到目前,整个加密货币行业的市值约为36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是沧海一粟。加密货币想要获得银行业的重视,或许也只有通过使其自身变得更加主流才能实现。当更多的人了解加密货币、投资加密货币,从而催生出更大的加密货币市场,当各种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从中嗅到商机,银行自然也没有了视若无睹的理由。不过到那个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新的金融机构,专门服务于加密资产的管理和转移。到那时,银行又会是怎样一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