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粮食缺口将达1.3亿吨?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一份报告引起了很多关注,报告中表示,到"十四五"末期(2025年),中国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不少人表示担忧,这是不是说中国的粮食不够吃了呢?

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粮食缺口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进口量,例如2018年中国进口了1.15亿吨粮食。但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到,这进口的粮食中,大豆占据了绝对大头,2018年有8804万吨,占到总进口量的76%。其次是谷物和谷物粉进口,有2047万吨,占到了17.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豆除了炼油,主要是给牲口吃的,谷物和谷物粉包括玉米、高粱、大麦等,也主要是给动物做饲料。所以简单地说,中国不是"给人吃"的粮食不够,而是"给动物吃"的粮食存在缺口。生猪、禽类、水产这些养殖业都需要大量饲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给人吃"的粮食,中国是有能力自足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6.58亿吨,2019年是6.64亿吨,今年预计是6.7亿吨,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五六年站稳了6.5亿吨这个台阶。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正视问题,一方面也不要恐慌。现在是2020年,距离2025年还有五年,既然已经预测出了这个缺口,国家肯定不会没有行动,未雨绸缪是必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问题上,国家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比如在农业生产上加大规模化、集约式生产的力度,把资源聚合起来摆脱"小农经济";比如在农业技术和设备上加大普及力度,技术下乡。

在农产品流通层面,则通过互联网为农民带来更多收益。比如最近河南省与拼多多合作,推出18个地级市全部参与的电商大联播活动,帮助农产品打通"超短链",直接匹配到消费者。此前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农业大省也都有类似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产品流通更高效便捷了,农民的收入就会直接增长,他们也更有动力去引进新技术、更新设备,从而扩大经营、提高生产效率。

归根结底,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无论何时,重视农业都是不过分的,也希望更多的国人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