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大街上,候车的站台里,遛弯的公园内,人们总会发现有一条宽约30-50公分,由带凹凸条纹砖铺成的道中道,大都以黄色为主,间或有灰色、紫色。煞是醒目,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是装饰美化道路用的,还兼有防滑效果。其实这是为方便盲人出行而修的专用通道,俗称盲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该转弯了,称为提示盲道。形状特殊的砖加上鲜艳的黄色,便于盲人(弱盲)们利用脚感和盲道砖的触感及色彩进行辅助行走。

最近内蒙古赤峰市修的一段约150米的盲道,为避开新移植的树木,被铺设成直角多多弯,视觉效果立体感超强,这难道是想让盲人玩弯弯绕游戏吗?引起了大众的吐槽声一片,于是施工方立马整改,用不到3天时间就整成直盲道了,动作还算迅速。难道这就算完成了吗,是真心为盲人改道、让道吗?我看未必,让我们瞧瞧自己城市的盲道,不是断头,就是被占用,还时有时无,更有的乱铺一通。这样的道盲人们能用、敢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最能体现一座城市温度。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1991年北京建成国内首条盲道。我国目前建设盲道主要依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执行。另外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四条也明确规定"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应当按照规划设置盲道。于是各地的市政道路都规划、建设了盲道。

为何我们几乎看不见盲人走在盲道上?是盲人少吗,但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视残者近2000万人。是盲人们不敢、不便走盲道。有调查表明:被调查的视残者表达"会独自在盲道上行走"的人数都是0人。曾有视残者写信给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站在盲道上不禁心惊胆战,这哪是盲道啊!分明是个超级杂货铺!小到卖鸡蛋的、卖早点的,大到汽车、摩托车……什么都有!您说就这种配置我们盲人敢走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以来媒体质疑盲道,全部集中在"占用盲道"这一问题上。这直接带来一个后果:地方政府会倾向于用运动式集中整治的办法来清理被占用的盲道,过后呢,又是一地鸡毛。盲道被占用的情况恢复原样。如果视残者依然上路,那无疑是把自己推向不归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盲道的作用既然是帮助视残者正常行走,是不是越多越好?是不是覆盖的面越广,越体现对盲人的重视?如果不仔细考虑,确实会得出肯定的答案。因为这还可关系着城市荣誉的呢。

在"全国文明城市"的评选中盲道的覆盖率是城市是否文明的重要指标。然而在考核体系中并没有注明只抽查主干道的盲道覆盖率。所以即使在根本不适合铺设盲道的路段,也要强行铺。有些盲道的宽度过窄,达不到规范要求的最低限30cm,但无所谓只要有就行,能不能用倒在其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是"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的评选。有极端城市参评"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时,提出在全市公共设施、道路内的盲道设置率达到100%。将盲道铺上了过街天桥、立交桥,在一些人流量很大的人行道上,也铺设盲道,但是残者会独自出到这些地方吗?好像不是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盲道的使用率确实堪忧,盲道存在的唯一价值,是让视残者能独自出行。它是关爱弱势群体的公共项目,是需要系列配套工程共同配合、辅助的。不能只去看盲道的里程、覆盖率,而不顾其是否完善,点线面的相关配套设施都到位了没。如果盲道达不到让他们"独自出行"这一目的,那就纯粹沦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了。只是为了评比检查而不问建设初心,还有铺设盲道的必要吗?其存在的意义又是如何。是不是还有更好、更优的方案来确实帮助到他们呢?

对于盲道建设,您又有啥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