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经历了心脏的“一波三折”真的怕了

“医生,你一定要救救我啊!”

原本装个心脏支架就能解决问题的

因为听信传言最终还要花20万

为心脏植入一个除颤器

但好在有了这个高科技

它不但能够实时监测患者是否有心肌缺血

及时报警

还能够在危急时刻救人一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发生猝死时,它能够超速起搏进行复律,或者直接放电除颤。”树兰(杭州)医院心内科马丽萍副主任医师介绍,这台设备是浙江省首批抗磁共振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 医生,听说支架不能装

刘先生今年67岁,平时做外贸,经常半夜11点钟开始开工干活,通宵熬夜,“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控制效果也不理想。”

两年前,刘先生突然觉得胸痛胸闷,赶到医院发现心梗,“当时到院时间太晚了,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只能采取药物治疗,之后造影检查,发现虽然血管通了,但是回旋支还是有病变狭窄。”马丽萍副主任医师建议植入支架,扩张血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不不,听说这个心脏支架不能装!装了之后不但影响寿命,而且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废人。”刘先生对于这些谣言深信不疑,于是坚决不肯装支架。

无奈之间,医生只能通过药物治疗帮他延缓控制病情,“我们再三提醒患者一定要遵医嘱,但是今年3、4月份的时候,他觉得自身情况良好,就自行停药了。”马丽萍副主任医师表示,停药之后,刘先生也出现过短暂的胸痛胸闷的情况,但一直也没放在心上。

# 自行停药 再发心梗

结果停药不到两个月,一天下午刘先生坐在办公室突然剧烈胸痛,曾经心梗过一次的他,突然意识到情况不妙,于是赶紧口服随身带的速效救心丸,并叫车赶到了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到院及时,医生在心梗三小时左右帮他通过介入手术开通梗阻的血管,并在前降支植入了一个支架,“这次发生心梗的是一个新病灶,同时我们发现原本第一次梗阻过的回旋支狭窄情况更加严重,于是建议他术后一个月,再进行一次支架植入手术,把问题解决了。”没想到,刘先生再次拒绝了马丽萍副主任医师的建议。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马丽萍副主任医师没有等到刘先生如约复诊;又一个月过去了,这次她等到了被120急救车送到急诊的刘先生。

# “医生,请你一定要救救我!”

今年8月初,刘先生突然出现头晕,心跳过快,送到医院时,心电图显示为室速,心率170次/分钟,血压也掉得很厉害,收缩压90 mmHg,舒张压50 mmHg,心肌缺血严重,四次电击除颤都没恢复,幸好最后药物治疗起效。

但是经此一劫,刘先生的心脏功能更差了,而且形成室壁瘤,未来非常容易再次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反复心衰,猝死,甚至血栓致残等风险。

“当时我们去病房查房,他胸闷气急的症状特别明显,哪怕床上解大小便都很累,病房空调要开到20℃,我们医生都冻得不行,他还全身怕热出汗,这都是心功能差的表现。”马丽萍副主任医师说到,这时刘先生才真的意识到自己疾病的严重性,让医生无论如何也要救救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猝死究竟能不能预防?

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除了使用药物和定期到医院随访之外,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救命神器”还有一个,就是植入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作用可以粗略理解为把心脏“重启”,因此被称作“救命神器”。

简单来说,它能植入患者体内,全天候监测患者的心率,如果患者心脏出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时(如当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自动识别并自动进行超速起搏,释放电能进行复律或除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患者本身年纪不大,除了基础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同时还有腰椎等疾病,为了不影响以后磁共振等相关检查治疗,这次我们为他专门选择植入了首批抗磁共振的ICD。

医生辟谣

有一种谣言称,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之后便成为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废人,同时寿命也会缩短。

事实上支架植入是当前最有效的开通血管的方法之一。放入支架之后,患者原本闭塞的血管便被打开,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

很多人觉得自己做了支架之后,一运动便感觉胸闷、气促,以为是支架的原因,但实际上是前期病变导致的心肌坏死所导致,与安装支架与否并无太大关系。

安装支架之后,心脏正常的血液供应恢复,有利于身体健康,寿命相对而言也比患病前有所延长,不存在缩短寿命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