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一片大好,国内电影院也开始开门营业。由管虎导演的电影《八佰》成为影业复苏后第一部国产大片,上映之后票房屡屡攀升,截止到发稿日期已经接近十亿水平,足以被列入国产卖座大片的行列。

《八佰》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悲壮故事。

虽然谢晋元部最终被迫撤入公共租界,却在日军强大的包围下足足坚守了四天四夜,令列强和民众都对中国军队的意志和牺牲精神刮目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四行仓库守卫战的历史研究坊间已经有很多,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这场战斗中所体现的现代城市战特点。

城市里坚固的大楼堪比古代的城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谢团长选择的防御阵地四行仓库,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城市战防御阵地。这座仓库是一座25米高的混凝土建筑,原是金城、中南、大陆、盐业4间银行合资建设的仓库,四行仓库就是四大银行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中的四行仓库

淞沪战争爆发后,这个仓库被征用为第八十八师师部,因此仓库中储存了大量食物、救护用品及弹药,墙壁和梁柱还经过了多次加固。事实上,现代钢筋水泥建筑物对于一般军用武器有着非常好的防护效果,一些经过特殊加固的钢混建筑物甚至具备抵御炮火直接命中的能力。

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是一座位于斯大林格勒市中心的四层高公寓楼,苏联第13禁卫步兵师的一个排奉命防守于此。这个排由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指挥,整个斯大林战役中守军总共不过25人+10个民兵的兵力,却抵挡住了德军从9月27日至11月25日长达两个月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甫洛夫大楼屹立不倒

由于这栋楼就在斯大林格勒市中心,且扼守附近多个交通要道,所以德军志在必得,出动了包括坦克、火炮重型装备攻击。最终这座公寓楼被打的千疮百孔,主体建筑物却并未受损倒塌,固守其中的巴浦洛夫也奇迹般的没有伤亡,同时还成功击毙了上百名德军并摧毁了几辆坦克。

这座公寓楼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军都未曾成功将其占领。在四行仓库战役中,在依托坚固建筑物的情况下,守军的伤亡同样并不算高,阵亡人数仅十多人,对于绞肉机一般的淞沪会战而言这个伤亡人数算是相当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照片中伤痕累累的四行仓库

尽管现在的武器威力已经远非二战可比,然而坚固的钢筋水泥土大楼仍旧是可以依托的坚固堡垒。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车臣首府格鲁兹尼的总统府大楼,成为车臣独立分子的司令部和象征,俄军炮击了该大楼近三周,有上百枚炮弹直接命中,攻击武器包括迫击炮、坦克炮BM-21火箭炮,这座大楼被打的千疮百孔却仍旧屹立不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依托大楼的车臣独立分子伤亡也不大,后来还跟俄军缠斗了近一周。由此可见,在现代城市作战中,依托坚固建筑物进行成体系防御,绝对是一种令进攻方非常头疼的战术。

城市永远不是中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全面失败的情况下,发动四行仓库守卫战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欧美关注中国抗战,而四行仓库的位置与上海公共租界只相隔一条苏州河。

当时由于日本并未对英美等列强宣战,为了避免因为误伤租界引发国际介入,因此日军并未出动重炮攻击四行仓库。

在中日军队四日四夜的厮杀中,位于公共租界的西方媒体记者也得以近距离观察战事,并且发出了多篇关于中国抗战的报道,四行仓库一战虽然是淞沪战役中一场规模不大的小战斗,却因为西方媒体报道而成为当时举世闻名的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中的苏州河两岸对比鲜明

英国二战中著名的丛林战英雄斯宾塞.查普曼(F. Spencer Chapman)曾经是英国远东136特遣队的成员,136特遣队是英国特别行动处(SOE)在远东的分支,专门执行敌后的特殊任务部队。

查普曼在马来西亚丛林中曾经多次与日军交战并且幸存了下来,战后他写了一本名为《丛林是中立的》的战争经验总结,被誉为丛林战的经典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丛林是中立的》

查普曼的观点是丛林环境对于身处其中的战斗人员而言是中立存在,比如热带病和毒虫对于交战双方都有威胁,而水源和食物交战双方都可以获得和抢占,丛林并不偏袒其中任何一方。

但城市作战则不然,城市是由居民组成的钢筋水泥森林,居民的政治倾向、文化背景、种族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其倾向于交战中的某一方,成为其中一方的盟友或者支持者。

城市作战往往也会引发国际媒体的关注,因此外部环境同样也可能因为媒体的报道从中立转为支持或者敌对的姿态。所以城市作战中,往往要求指挥官具有很强的公关能力和政治水平,以避免在国际媒体的监督下出现公关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行仓库的位置极其特殊

城市作战更容易引起国际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淞沪会战前的一个月,卢沟桥事变已经爆发,整个华北都笼罩在战火之中。然而直到淞沪会战爆发,国际媒体才开始关注中日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前爆发的战争主要为野战形式,双方军队在野外构筑战线进行战争。所以战争经常是以大型会战的形式展开,而城市战发生的情况并不多,因为一个城市的外围阵地一旦失守,则基本可以宣告这座城市陷落。

比如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双方争夺的其实是巴黎外围的凡尔登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很少会发生如斯大林格勒会战和柏林战役这种一寸寸争夺城市控制权的战争,而二战中城市作战则比比皆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凡尔登激战过后断壁残垣

即便是城市化程度非常低的中国,淞沪会战、长沙会战、衡阳守城战和常德会战等也是极为惨烈的城市攻防战。

解放战争中,四次四平争夺战号称解放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而城市作战尤其是国际大都会中发生的战斗,往往更容易引起国际媒体的关注,因为此类地方往往集中了各大媒体的通讯社和记者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次四平争夺战号称解放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淞沪会战中,国民党政府就希望在上海附近作战吸引国际关注,事实上宣传目的也确实达到了。而在2014年春节爆发的缅北果敢地区战役,早在大战爆发前半年缅北的克钦民族武装和德昂武装已经和缅甸政府军在帕敢等地区爆发了多次战斗,真正引发国内媒体关注的却是果敢同盟军在春节攻击果敢地区首府老街市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街在战斗中被人称作“死城”,白天打仗晚上对骂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政治家必须考虑舆论压力和国际社会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因此,现代军队必须在国际法、条约、习俗、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范围内进行战争,尤其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镜头可以说无处不在,导致指挥官需要更加谨慎处理限制武力的使用。

只有不负责任的键盘大侠才能高喊“宁要xx不长草,也要解放xx岛”这种无脑屁话。即便在二战中日本军队的野蛮程度有目共睹,日本军部的智商也是出了名的低,但在四行仓库战役中进攻的日军指挥官却对武力手段表示出了克制的态度,这也是基于政治战需求的客观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中塑造的日本军官

事实上,这场规模不大的战斗,就是一场中日双方在远东国际大都市中的政治战,中方需要在国际力量面前建立英勇抗击侵略的形象,而日本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到不可控的地步,则必须表现出对中立国租界的保护和亲善。

在政治角力下,一场战役的胜负远没有政治计算的结果重要,输赢的定义会被改写,而城市作战在媒体聚焦下这种情况更为显著。

四行仓库一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基于媒体介入目的的战斗,而主动发起四行仓库守卫战的中方,从长远角度来看实际上是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