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相禅就是禅位的前身,历史上,最出名的两次禅位就是尧舜禹三者的让位。几千年来,这两段故事一直是美谈,他们为了国家,能够放弃自己打拼的天下,将江山送给外姓。不过历史上发生的禅位就只有这两段,之后的禅让制都是贼子篡位的借口,并不是真的禅让。但这两段完全是自愿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过去的观点,尧的后代都不怎么争气,尤其是嫡长子,很窝囊,不注意言行,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保住地位,尧只好用自己的女婿舜。他的儿子在管理南河的好几年中,什么作为都没有,大家都觉得他不是治国的材料。但是舜很精明,很快就树立起了好的形象,受到百姓爱戴。慢慢的,尧年龄大了,舜也成长起来,于是就导演了禅让制,顺理成章的取代了丹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看起来虽然比较普通,但是韩非子认为这是舜逼着尧这样做的,因为舜大势所趋,尧老了,丹朱又不成器。从舜上位之后的情况来看,就能够明白韩非子说的是有道理的。舜一继位,就除掉了尧之前的四个老臣,流放或者囚禁,但是并没有说他们的过错,唯一的原因可能就是他们是忠于先帝的,威胁到了他的地位,干脆直接除掉就没有这些顾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舜的禅位,真的是因为禹治水成功了吗?从《竹书纪年》中就能够发现舜的去世比较蹊跷,年龄已经很大了,还要巡游四方,所以很有可能是禹把舜流放了。大禹的做法也是有依据的,因为大禹和舜是有私人恩怨的。大禹的父亲是老臣,让舜通过治水不顺的理由除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史书记载,从盘古开天到舜这期间,还没有禅让制,都是父子或者兄弟间继承。儒家为了独特一些,很灵敏的知道了禅让,通过仁德加工,开始大肆说教。

但是这个想法没有一个君主认可,在这之后几千年里,儒家的观点都被采纳了,只有这个制度没有被采纳。因为禅让跟家天下的观念相悖,这是道德凌驾在法律之上,先帝们很艰难的打天下,到最后怎么会让给外姓的人呢,这肯定跟以血统为基础的法统完全相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因为历史比较久远,没办法考证。但是从汉朝开始,史书记载的禅让就是一个搞笑的故事。王莽为了篡位汉朝的江山,先把抱在怀里的小孩子立为太子,再让小孩子把位置禅让给自己。王莽的篡位是参考了曹丕的做法,让汉献帝禅让皇位给自己。

曹丕是个比较实在的人,他在禅让大典上说尧舜禹的禅让,我今天算是知道了。这句话暗含了尧舜禹禅位的本质,要说禅让,其实就是逼迫。这条法则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得到什么人的认可。其实,越是政局杂乱的时期,禅让制的出现次数越来越多了,因为禅让可以让外姓上位看起来变得很合理,可以避开很多的流言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