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点进来的各位,大家一定都会不自觉地想到他和水稻的各种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摸稻苗的袁隆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摸稻穗的袁隆平

好像袁隆平时时刻刻都在稻田里摸水稻,一直都是这个样子,不曾变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今年8月27日,也就是上周四,袁隆平终于迎来了自己农历90周岁的生日!

这么重大的消息,引得了无数媒体争相采访,而我们也终于能在镜头前,看到了一个“不摸水稻”的袁隆平。

90后的袁隆平

既然是90大寿,自然要着重打扮打扮。

在生日前一天,袁隆平特地穿上新衣服,去自己的“宝藏理发店”,理了个帅帅的发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理发的时候,他还问店主:“我是胖了还是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店主说,“是胖了!”

理完发后,袁隆平照了照镜子,开心地说:“又年轻了5岁。”

生日宴上,亲友们为他齐声唱了生日快乐歌,他则贴心地把第一口蛋糕喂给了老伴,引得无数网友羡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腾讯新闻还为他做了一段40分钟的跟踪记录,在那段纪录片中,他就像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老人,喝药会嫌苦,见到鸭子会好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饭时,他和家人撒娇,执拗地要吃豌豆,荷兰豆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稻田边的鸭子,就学它们叫几声:嘎嘎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袁隆平,和课本中的那个农业专家大相径庭。

袁隆平的家庭教育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19岁时,考上了西南大学农作物专业。

21岁时,他顺利地考上了空军飞行员,却在准备报到的前一天,被告知:因政策变化,所有选拔人员,全部被退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2岁时,他又想成为一名游泳运动员,连续好几年获得游泳冠军,让他信心满满,但最终,以一名的微弱差距,落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让他不能上天开飞机,也不能下海遨游,于是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稻田,也因此成为了今天的“杂交水稻之父”。

1963年,33岁袁隆平与小自己8岁的邓哲结为夫妻。两人从恋爱到结婚总共不到一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闪婚”+“晚婚”,都阻挡不住他成为宠妻狂魔。

他给妻子邓哲写情诗: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一个丈夫如同一片落叶,无论他怎样张扬,怎样的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老两口出门购物,袁老想帮妻子换手表,但是嫌贵没买成,出门的那一刻,他说:“不要手表了,然后剥了一个山楂片给她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婚没几年,大儿子袁安定出生,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爱读书学习,大学考取管理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种子公司。

不甘平庸的他,工作几年后就主动跳出国企,放弃“铁饭碗”,选择自主创业。

虽然创业之路坎坷崎岖,但传承了父亲品质的袁安定,不灰心、不放弃,凭借他坚韧与努力,如今已是农业领域知名的企业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8年,二儿子袁定江出生。1991年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南下到珠海,先后担任农民委主办会计、市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组业务主办、市府办秘书。

和哥哥一样不满现状,他选择在工作之余继续攻读武汉大学EMBA课程。

父亲不善经商,对此也没给他任何指点,但他骨子里的性格与父亲一脉相承,不急不躁,朝着目标步步迈进,成为了上市公司的副总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两个儿子没有走上自己的路,袁老并不觉得惋惜,因为他从不强迫孩子必须“子承父业”,反而特别尊重他们自主选择权。

而在能帮助的领域,袁隆平也毫不吝啬地帮助孩子成长。

1970年小儿子袁定阳出生,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展现出对农学的兴趣。1990年报考广西农学院(现为广西大学)农学专业。4年后毕业,进入父亲的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

袁隆平开心地说:

“我的老三还可以,他肯学习(农学),我就给他创造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袁定阳是研究所当中的首席创新专家,和父亲一起研究杂交水稻,为喂饱十四亿人这个“小目标”而努力。

袁定阳表示,自己从父亲那里感受最深的便是: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勇于探索的宝贵精神。

袁隆平的3个孙女

与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相反的,是袁隆平艰苦朴素的生活观念。

直到今天,袁隆平一家的生活都很简朴,家里用着老式的电饭锅,厨房甚至都不如大多数家庭宽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一个季度的津贴,也才一万五千元,折算下来和普通上班族差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纪录片中,我们也首次看到了袁隆平的三个小孙女:袁有晴、袁有清和袁有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小女孩开朗活泼,打扮朴素,记者向她们提问,提到爷爷的语言天赋:

爷爷最关心的科目是什么?——英语,因为爷爷英语超好!爷爷还关心什么科目?——数学,因为爷爷数学好像不好,大学选择学农,就是因为可以不学数学,哈哈哈哈......

袁隆平为二孙女 袁有清 取小名“大米”,为小孙女 袁有明 取小名“小米”,这两个名字源于他毕生的梦——“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而袁隆平乐观、朴素的个性,也让自己的三个小孙女受益匪浅。

在学校里,她们从来不会炫耀自己的家庭,甚至直到小学时,她们才从老师的口中得知,自己爷爷和别人的爷爷不太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面对镜头时,三个小女孩有着超出同龄人的自信与开朗,也许,这就是好的家庭教育耳濡目染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在最后

中学历史课本里有一张著名的袁隆平照片,他手握稻叶,聚精会神地看着水稻的生长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袁隆平还是五六十岁的样子,鬓角稍微有一丝发白,整个人很有精神,那时的他,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稻田里;

如今到了90岁,耳朵背到需要戴助听器,走不到300步就会气喘,每天面对无数市长、县长的拜访,可他心里想的依然还是杂交水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袁隆平获颁“共和国勋章”,本可以10月1号留在北京看阅兵仪式,可他却选择在9月30号回到湖南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号一大早,他就赶着去了稻田,因为在那里,有他无比热爱的稻穗,和他一生追寻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这个步履蹒跚的背影,让人不由得感到一丝心酸,却也多了一丝欣慰。

我们无比有幸的,生活在一个不愁吃饭的年代;也无比有幸的,和这样的伟人生活在同一个年代,让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得到许多宝贵的生活经验。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

让我们祝贺袁老正式成为“90后”,继续像年轻人一样,在杂交水稻的征途上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