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圈地运动是英国崛起的先决条件之一】

妖魔化的圈地运动

妖魔化的圈地运动

16到18世纪,英国历史上发生过一次名为圈地运动的经济革命,在中学历史的课本上对这场革命花费笔墨不多,以至于学生们对一提起圈地运动除了“羊吃人”这个简单的描述词之外大概一片空白。

“圈地运动”具体是怎样一场运动?羊又是如何吃人的?为什么说没有圈地运动就不会有现代英国社会的诞生?让我们慢慢讲起。

16世纪初的英国还是一个比较的典型的中世纪农业国家。农民在自己或租赁的一小块土地上耕种,定期向各级领主缴纳粮食和税金。农村除了私人土地之外,还有大片用于放牧或者干脆闲置的公共土地,还有领主专门用来狩猎的鹿苑。在现代人笔下这样的乡村场景当然恬静美好,事实上中世纪农村的粮食产量不高,能养活的人口也很有限。无论是领主还是雇佣佃农的地主所得的收益都很少,农民更是仅能果腹而已。

英国农业革命诞生的契机来自于英国人口的增加。随着黑死病灾难之后人口增长曲线在1470年左右扭转了下跌的颓势。在短短50年时间里英国的人口从410万人猛增到522万人。这是由于风调雨顺、瘟疫减少和英国婚姻观发生变化的双重因素导致。猛增的人口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英国的农村完全不能提供迅速增长的人口所需要的粮食和各种农产品。导致英国市场上的所有农产品均价格暴增。

如果以1470年的英国消费品均价为基准,那么1521年则增长为1.67倍,1555年为2.70倍,1557年更是暴涨到4.09倍。到17世纪,则很少有时间处在1470年物价的五倍以下了。这一时期的日常消费品特别是食品的价格的持续上涨,被称为英国的“价格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激增导致英国物价飞涨,食品供应紧张】

人口的激增造成需求剧增,美洲金银的流入则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两者叠加产生的影响就是,农业变成了一件极为有利可图的事业。

农业改革的实质

农业改革的实质

英国农村为了增加产量的早期尝试包括开辟荒地和改造沼泽。一方面整治森林边缘或者山脚部分的抛荒土地,一方面排干沼泽,改造海边盐碱化的土地。通过各种开荒和改造措施,英国的可耕地在两个世纪里大大增加,从总体上增加了农产品的供应,但对于整个英国旺盛的农产品消费,尤其是16世纪之后作为欧洲主要毛纺织品输出国的地位,光是开辟新的可耕地是远远不够的。

英国一直是欧洲市场的优质羊毛供应商。随着英国手工业的发展和汉萨同盟资金的流入,大量的英国羊毛纺织成呢绒开始通过安特卫普向全欧洲销售。而作为原材料的羊毛供应短缺,养羊业的利润大幅上涨。作为发展养羊业的经济手段,“圈地运动”开始在整个英国农村全面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羊业的发展是推动圈地运动的原因之一却不是根本原因】

“圈地”二字,对应的是英国农村特有的“敞田”制度而言。在传统的英国农村,土地与土地之间并没有明显边界,耕地、牧场和荒地混杂在一起。敞田制度对应的是领主治理下的农庄经济,农民除了生产口粮和税粮之外很少生产多余的商业农产品,经济上自给自足,领主和拥有佃农的地主的收益都很少。

将佃户耕种的小块土地合并起来,用树篱圈围成一大片平整的耕地,使其具有永久性的隔离和边界。这种行为就叫做圈地。圈地行为同时也包括了将公共牧地和荒地进行圈围而划定所有人的举措。

圈地本身并不存在所谓强行占据土地的行为,圈地的土地或者是地主对自身拥有土地的重新规划。大部分则通过购买土地来实现。比如16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取消修道院,收回修道院的土地每年收获租金高达13万英镑,占全国土地的四分之一。亨利八世则将这些土地以赠与、出租、出售等形式转让给臣子和出资人。购买土地者多数为官吏或者乡绅,他们一旦取得土地就不再跟佃农签约,而是将小块耕地圈地成为大片土地,然后雇佣专业的雇工进行耕作,完成了从小农模式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

圈地运动的另一个趋势是农场主取得耕地后将其改造为牧场。由于呢绒纺织业的快速崛起,使得羊毛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同等面积的土地改造成牧场养羊的利润超过了种植谷物的利润。农场主们或者直接经营牧羊场,或者将其以高额租金出租,都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而有实力的乡绅、商人和自耕农取得牧场后雇佣劳工,按照资本经营模式经营农场,也能获得远比佃农耕作高得多的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圈地运动卖出的土地收入进入国家财政,并非随意圈占】

这种租地农场制度也就是后来宣称的“羊吃人”现象的起源。农场主将大片的土地用于养羊,英国农村大批无地佃农便失去工作,也没有受雇的机会,大批迁移出农村,农村的人口比以前减少了。但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被吃掉了,因为呢绒手工业和商业贸易而繁荣的城镇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吸纳了这些农村多余的人口,将其转化为城镇的劳动力。

农业刺激工业

农业刺激工业

对外贸易的兴旺刺激了国内加工业的发展,加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原材料的需求,原材料生产提高了效率,又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繁荣。16到17世纪的英国乡镇正是处在这一良性循环的轨道中。

圈地运动的实质是英国农业从中世纪的分散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本集约化的大农场体制,农场主们通常资本雄厚、了解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可以给远方的城市提供商品,能够完美对接迅速增长的城市消费需求。反过来,这些农场主也越来越多地吸纳乡村无地人口成为农业雇佣工,不断试验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新品种的推广。贵族领地里提供的农产品完全无法与大农场模式提供的优质农产品竞争,也可以说明圈地运动是英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圈地运动形成的大农场更有利于采用新的农业机械】

圈地运动建立的大农场模式使得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广泛的精耕细作成为可能。英国土地的单位产量比起过去迅速增长了,以燕麦为例,14世纪英国燕麦的播种与收获比为1比3.7,到了16世纪后半则提高到1比7.3,而同时期依然以敞田制度和农奴经济为主的俄国和波兰的收获比依然是1比3.9左右。根据现存资料统计,一块已经耕种的土地,即使不进行农业技术革新和开辟新的土地,在圈地之后进行集中耕种其收获量也会增长13%。

另一个特征是圈地运动使得英国土地的专业化使用率更强了,英国农村抛弃了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开始针对市场需求生产专业化的产品。在16到17世纪英国兴起了数百个针对特定农产品的专业市场,其背后是圈地运动形成的大农场的支持,地方化区域性的专业农业生产互相补充,使得英国国内商业流通更加活跃,也刺激了城镇工业的专业化,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诞生铺垫了好了第一步。

结语

结语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圈地运动,这是一场将封建经济的模糊不清的产权模式变更为明确的土地私有权模式的革命,唯有确定了土地所有人制度,才能将资本、技术和新的劳动力引入农村和农业生产,产生出对接现代商业体系的现代农场。圈地运动推动的英国乡村农场化不仅为快速发展的城市乡镇提供食品和消费品,而且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圈地运动粉碎的是封闭原始的小农模式,使得农民有机会为市场生产产品,城市和农村的贸易和交流变得密切,英国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贵族领地和零星的水陆码头,而是一个一环连接着一环的紧密商业系统。随着农业专业化和商业专业化的推进,工业革命的到来已经是呼之欲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农场提供的丰富食品和原材料使得英国城镇迅速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