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运气大于努力,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运气往往也有努力的成分。当运气来临的时候,有能力抓住才是最关键的,所以说唯有努力,才有成功的机遇,清末状元张謇即是如此。他本为第六十名贡士,却在机缘巧合下被封为状元,可谓是整个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謇被幸运之神选中,成为状元

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岁的寿诞之时,为了庆祝,增考了一期恩科状元。大家都知道,当时的科举制度本是三年一考,但这一年比较特殊,没有了三年的期限,自然参加考试的人也少不了,而这其中就有张謇。

张謇从小就聪明好学,5岁时已经可以完整地背诵《千字文》了,到10岁,更是读完了《论语》、《大学》等蒙学书籍。饱读诗书的张謇当然也希望能考取功名,可是命运不济,他从16岁到27岁,连续5次均落榜,后来便索性做了幕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他并未死心,又从1885年到1894年,整整十年间,不停地参加会试,结果依然是名落孙山。

或许是他的执着感动了上天,就在慈禧太后寿诞这一年的科考中,被幸运之神选中,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第六十名的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遇到了幸运的人:翁先生。

张謇在参加科举期间结识了不少人,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先生。他十分欣赏张謇的才华,有意帮助他,于是就利用太后的60大寿,向太后建议,今年的科举也要不同于往日,选一个特别的名次做状元,更具有历史意义。而这一建议,慈禧并没有反对,但也未明确赞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写了一幅好贺联,赢了慈禧的心。

慈禧的寿诞,六十名进士都要写贺联祝寿。张謇本身就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加上自己是第60名,又是太后60岁,就写了一幅与之相关的贺联:

太后寿诞六十花甲轮流转返老还童千千岁
佛祖治国二圣临朝天地应大清江山万万年

这幅贺联让慈禧太后眼睛一亮,写到了她的心坎里,而对于“年”字的最后一笔出了头,张謇的回答就像是蘸了蜜一样,惹得慈禧喜笑颜开,夸他有状元之才。张謇一听这话,连忙磕头谢恩,慈禧没办法,毕竟金口玉言,最后就封了他为状元。

或许这听起来有些绑架慈禧太后,但却是张謇的聪明之处,善于抓住机会,如果当时他不站出来,或许当年的状元还是第一名之人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謇实业救国之路

张謇实业救国之路

张謇奔波了二十几年,终于成了状元,但甲午战争的爆发,清政府的日渐衰弱,让他在官场上仅呆了四年,便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1898年,生纱让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随后的六七年中便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先后创立了19家企业,后来更是成为中国最顶峰的实业家,投资了多种领域。

成功后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从建立学校到打造城市,奉献了一切。虽然最后破产失败了,但他的救国精神确实永流传的。

也正是因为张謇的救国态度,得到了慈禧的青睐,从1907年开始,先后4次被召见,因为慈禧希望能从他这里得到有益的谏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他回忆,慈禧每次谈到时局之非时,便会潸然泪下。而张謇在慈禧面前,也直言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官内的腐败,办事效率的低下,财政的窘迫,税收的加重,官吏的盘剥,使得民心涣散。而这些,慈禧何尝不知呢,但她也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无力挽回。听到张謇的直言相告,也只能失声痛哭。

其实,慈禧在新政改革中,也是跟随着潮流,只不过收效甚微,唯一的作用也就是保证大局的稳定。

说到这里,想必对于张謇大家已有所认识。的确,他是一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只要有利于国家,就勇于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来救国。否则他不会抛下来之不易的仕途转而走向商海,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生。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