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深情解读】原创出品,抄袭必究!

还记得电视剧《都挺好》的苏大强吗?作天作地,唯恐家庭不乱。妻子在世时,他被打压,大气都不敢喘一声。妻子去世后,他无所顾忌,住在二儿子苏明成的家里,毛病百出,最后闹得儿子媳妇离了婚。

这么令人讨厌的人,我们以为他过得不好是活该,可没想到,他竟然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

他忘记了许多事,唯独记得小明玉要钱买补习本。他翻箱倒柜,终于找到100块,出去买了本补习本,嚷嚷着这下明玉该高兴了。

明玉看到这一幕,又难过又激动,说明父亲记忆深刻,从未忘怀。

往后的日子里,明玉辞了职,一个人照顾苏大强,非常吃力,非常辛苦,时常连觉都睡不好。苏大强要是出去了,就找不着回家的路,生活也无法自理。明玉的压力非常大。但她还是渴望与父亲相处的时光,感受父亲少有的爱。

对于明玉而言,父亲忘记了我没关系,从现在开始,我们重新建立亲子关系,踏实度过每一天便好。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父母很不幸患了老年痴呆时,作为子女该如何照护呢?又该如何缓解压力,与父母友好相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在自己心肌梗死病倒的两年后,开始照护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为了照顾父亲,减少工作,刚开始时,也会情绪焦虑暴躁,不知如何与患病的父亲相处。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岸见一郎利用心理学知识,从零开始认识阿尔兹海默症,重新建立亲子关系,重新认识父亲,陪着父亲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时光。写下了这本亲身经历的书《请你迷失在我身旁》。

书中用自己亲身经验,告诉读者,当父母患有这种病症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与父亲相处。

作者认为:认知症(阿尔兹海默症)目前无法治愈,但改善亲子关系有助于病情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亲子关系决定照护的难易程度,别理所当然的将照护父母的责任甩给妻子

从封建时代,女人就被灌输媳妇要伺候公婆的观念,否则就是不孝顺,不是好媳妇。

在我们国家,这样的例子太常见了,甚至很多男人问:妻子不愿辞职回家照顾我父母,我要不要离婚?

很多网友直接气愤地回答:离,支持离,凭什么你的父母生病要求妻子辞职来照顾,而不是你来照顾?

随着时代改变,人们的思想也跟着改变,作为儿女,照顾生病的父母是义务也是责任,但媳妇却没有这方面的义务,因为公婆没有生养媳妇。

媳妇愿不愿意照顾公婆,要看与丈夫的关系和情分如何。

作者告诉读者,亲子关系决定照护的难易程度,如果儿子跟父母的关系本来就很好,那么,父母生病的时候,他们照护的抗拒心理就没那么重。

如果父母患病前,亲子关系就很紧张,一言不合就开吵,儿子照顾起来抵触情绪比较会强烈。

有些人自己不照顾,会理所当然地将照顾父母的责任推给妻子,不管她们愿不愿意,拿道德来绑架她们,甚至拿离婚来威胁。

这都会导致妻子不满,最终导致“照护离婚”,家庭关系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照护父母不为回报,和父母重新建立关系,才能让照护工作更好地进行

我奶奶生病的时候,我在医院看护了15天,从住院到出院,奶奶激动地说:“还好有这点功劳。”意思是说,年轻的时候她带大我,才换来年老时我对她的照顾,才享受到我的回报。

我跟奶奶的关系,一直很好,得知她生病时,当天就赶回家。我照顾奶奶,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没有任何抵触的情绪。

但我那些姑姑嘴很碎,爱说三道四,用道德绑架我,我厌恶极了。

生活里,人们总是会灌输给小辈“父母生养你不容易,你长大了要孝敬他们,回报他们的”观念。

这些话无疑会给儿女造成心理负担,无形中他们形成了抗拒心理。

岸见一郎告诉读者:“照护不是子女用来回报父母的手段。即使子女采用完美无缺的照护方式,也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决定照护父母开始,就要重新建立新关系,忘掉那个完美的父母,遭遇不可抗力时也不要过度自责。

不管从前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在当下你都必须和父母重建关系,一开始可以先寻求相安无事。从容易达成的事做起,一点点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照护和育儿不同,育儿能体会到成长的喜悦,照护却看不到出口

我们养过小孩都知道育儿虽辛苦,却充满乐趣,能够体会到孩子成长的喜悦。今天教给他的事情,明天他就学会了,这是为人父母的成就。

育儿工作在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以后就结束了,我们看得到出口。而照护患病的父母却恰恰相反,今天教给他们的事情,明天他们可能就忘记了。

如果说成长令人喜悦的话,父母的退步就让人悲伤。而且照看父母看不到出口,生活仿佛像罩上一层迷雾,如果真的有出口,那就是父母的去世。

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患病越久,子女的耐性越被消磨,还担心照顾不周,被人指指点点,遭受道德绑架。

对于父母而言,离世是一种解脱,不再遭受病痛的折磨,对于子女而言,也是心理包袱的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却可以选择怎样和父母度过人生。父母教会我们,衰老是生命的必然,谁也无法逃避衰老。

人老了不是没有价值,人的价值也不是以生产性作为衡量的标准。

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就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