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史之乱后,大唐盛极而衰,从开元盛世的顶峰坠落了下来。虽然,河北叛军暂时投降了朝廷,但他们仍保有一定军队,仍在自己的藩镇内自行其是。由于唐廷衰弱,无法应对这些强藩,因此陷入藩镇割据的内斗循环之中。

有内忧就必有外患,大唐的衰弱让其头号外敌——吐蕃欣喜若狂。这个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强悍民族,趁着唐朝的虚弱,向其边境发动了潮水般的进攻。

首当其冲的,便是唐朝的陇右、河西地区。这条狭长的走廊,联系着唐朝与西域的关系。攻占河西走廊,就能切断唐朝和西域的联系。而在当时,河西、陇右用于防御吐蕃的军队,大多调往内地平叛,因此吐蕃攻城略地,无往不利。最终,整个陇右、河西都沦为吐蕃的殖民地,百万唐人陷入敌手。

陇右、河西一失,战线便已直接推到了长安附近,吐蕃的士兵距离大唐的都城不过数十里之遥。为了消灭唐朝,吐蕃于公元763年集结数十万重兵,裹挟党项、吐谷浑、奴剌等多个民族,向长安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吐蕃人排山倒海而来,唐代宗根本做不出任何抵抗。因此,唐代宗丢下首都,仓皇逃走。就这样,吐蕃人兵不血刃地攻克了长安,并且进行了野蛮的掠夺。然而吐蕃是高原民族,不习惯平原的水土和气温。因此吐蕃人仅仅在长安呆了15天,便带着珍宝和子女返回国内。

面对吐蕃的威逼,唐代宗采取了护不割土、不弃民、不输帛的政治原则,在战备上全力组织抵抗与吐蕃交战过程中逐渐在长安西北部的盐、、凤翔、泾原等地建立军镇,重建包括边镇兵、神策军和关东戍卒在内的边兵进行,初步构建起京都军事防御体系。

邠宁

防秋

然而即便如此,唐朝对吐蕃仍没有什么好办法。公元765年,吐蕃在唐朝叛将仆固怀恩的勾引下,再一次进攻长安。而这一次,老将郭子仪以自己的个人威信策反了吐蕃的盟友——回,这才勉强将吐蕃赶出境外。然而即便如此,吐蕃对唐朝长安以及关中的威胁,仍没有一丝一毫地减缓。

更可怕的是,吐蕃人不仅攻击关中,同时也在唐朝大后方——蜀地搞事。安史之乱后,关东陷入藩镇割据之乱,财赋很难输送到朝廷。而巴蜀,是唐朝唯一能够正常上交赋税的地方。然而安史之乱后,巴蜀也成为吐蕃攻略的重点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巴蜀绝不仅仅只面临吐蕃一个国家的进攻,位于云南的南诏成为他的帮凶。原本,南诏是唐朝专门扶植,用来对付吐蕃的属国。结果在天宝年间,唐朝却与南诏决裂,导致其投入吐蕃的怀抱。随后吐蕃封南诏为日东王,并命其跟随自己进攻巴蜀。吐蕃发誓,一定要攻占巴蜀作为自己的“东府”。一旦事成,必将分出大片领土交给南诏。

因此,南诏每年都会跟随吐蕃一起进攻巴蜀,唐军连战连败,损失大片土地和百姓。如果说当时的中国主要分关西和关东两部分。关东陷入藩镇割据,而整个关西则整个暴露在吐蕃的枪口之下,唐朝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

趁着唐朝的衰弱,吐蕃到处攻城略地,他们与北边的回纥,西面的大食(阿拉伯帝国),南方的天竺同时开战,领土像吹气球一般的扩张。在其鼎盛时期,吐蕃占领了今天西藏、青海、尼泊尔、甘肃、部分陕西、新疆等地,总面积竟达460多万平方公里,占今天中国的一半。唐朝人曾恐惧地形容吐蕃:

“自古西戎,未有如斯之盛。”

到了唐德宗时代,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这是因为唐德宗性格强硬却十分无能。在外交上,唐朝的传统盟友回纥本是可以用来抵御吐蕃的帮手。但是唐德宗还是太子时,曾受到回纥可汗的羞辱。因为个人恩怨,唐德宗决然因私废公,对回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苛待回纥的同时,唐德宗还妄想与吐蕃和好,因此两国于公元783年进行了著名的“清水会盟”。在这次会盟中,唐德宗无耻地承认了吐蕃对河西、陇右的占领,想以此来制止吐蕃的入侵。

然而可悲的是,吐蕃对此并不买账。仅仅3年后,吐蕃便撕毁了与唐朝盟约,再次入侵唐朝边境。同时,他们还趁火打劫,借唐德宗受困于泾原之变的机会,向唐朝索要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他们许诺,只要唐朝一答应,吐蕃立即派兵帮助其平乱。

就在唐德宗决定接受吐蕃的方案时,著名的智谋之士李泌站了出来。李泌,字长源,获封邺侯,他是天赋奇才,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安史之乱时,李泌帮助唐肃宗克定祸乱,算无遗策,建立了盖世奇功。

安史之乱后,李泌曾隐居了一段时间。唐肃宗死后,李泌重新出山,辅佐他的儿子唐代宗。唐代宗去世后,李泌又负责保护唐德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唐德宗割让安西、北庭的蠢行。在《资治通鉴》中,李泌劝道:

“吐蕃攻陷河西,隔绝西域,但安西、北庭二镇将士苦战支撑,一旦被朝廷所丢弃,不仅会引起军心动 摇 ,如果为敌所用则后患无穷。”

在李泌的力劝之下,唐德宗最终收回了成命,改以每年赠送吐蕃1万匹彩帛。吐蕃人听说唐德宗毁约,竟大喜过望,他们以此为借口,撕毁了盟约,再次发动侵唐之战。

贞元三年(787)八月戊申,吐蕃再次大举入寇,吐蕃帅羌、浑之众寇陇州,连营数十里,京城震恐。在战场上,唐军奋力挫败了吐蕃对长安的企图。但却不能阻止吐蕃在长安周边。《资治通鉴》记载:

吐蕃攻陷了各地后,将老弱全部杀掉,或斩断他们的手足,挖掉他们的眼睛,然后弃之而去。随后,又将掠来的丁壮送给其附属部族当奴隶。临行前,吐蕃人告诉唐人:“你可以向故乡哭泣,以后就回不来了!”随后,大量不甘做奴隶的唐人,纷纷从山崖上跳下,死者达到上千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吐蕃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关乎华夏文明存亡的时刻了。而在这个时候,李泌站了出来,而他制定了一个古今未有的奇谋——国际统一战线。他对唐德宗建言,应该立即放弃对回的强硬政策,应当:

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马亦易致矣

按照李泌的规划,唐朝几乎将吐蕃完全包围在天罗地网之中。在吐蕃之北,唐朝在吐蕃之东,西方有大食、天竺,南方将南诏拉回大唐的怀抱。如此一来,唐朝便可让吐蕃四面受敌,首尾不得相顾。

回纥

不得不说,李泌的计策是高明的。首先,回与吐蕃本是世仇,两者在北庭、安西多次交战,存在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其次,大食正在中亚扩张,与吐蕃针锋相对,是可以拉拢的力量;再次,南诏跟随吐蕃攻打唐朝,虽然出力很多,但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反而还备受压迫;而天竺,也经常受吐蕃的侮辱和侵略,必定能成为大唐的盟友。

最终,唐德宗采纳了吐蕃的计划。一方面,唐德宗与回纥重新和亲,并史无前例地将亲女儿嫁给了他们的可汗,成功将回纥拉上了唐朝的战车;另一方面,剑南节度使韦皋秉承朝廷意见,离间了吐蕃和南诏的关系,使南诏成功归唐。最后,唐德宗分别派人出使大食和天竺,最终初步建立了对吐蕃的围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吐蕃不知是计,反而穷兵黩武,肆意扩军。为了维持广袤的领域,吐蕃被迫建立了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制度。长期的战争,让吐蕃脆弱的经济趋于崩溃,藩镇割据的种子同样在吐蕃内部蔓延。

公元842年,吐蕃赞普普朗达玛被刺杀,群龙无首的吐蕃陷入极度的内乱之中,各藩镇纷纷独立,吐蕃到处都是战争的烽烟。

趁此机会,大唐大举反击。在巴蜀,唐朝收复了吐蕃攻占的所有领土。唐宣宗年间,又向失陷百年的河西、陇右地区发动反击。而民族英雄张议潮在沙洲举行起义,率先摆脱了吐蕃的奴役。其后,张议潮的归义军收复河西十一州,并拿着地图重归于祖国。

失去了大片领土的吐蕃,最终彻底地崩溃了。公元869年,吐蕃国内发生大规模的平民、奴隶起义,吐蕃王权彻底被摧毁。横行一时的吐蕃帝国,最终毁灭,青藏高原从此再未出过统一政权。

古语有云:“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吐蕃自恃强大,从而穷兵黩武,陷入战争的循环。而李泌巧妙地利用了吐蕃周边各国对它的忌惮,组成了史无前例、纵横数万里的“国际统一战线”。最终,吐蕃在李泌亲自编织的包围网下,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