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走入婚姻,从法律意义上,就变成另外一个人的先生和妻子;从两个人变成一个小家庭;

从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真正合二为一,一起抚养新的生命。

踏入现实的婚姻生活当中,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鸡毛蒜皮的事情都可能引发我们对伴侣的情绪。

引发我们对婚姻的不满,引发我们对伴侣的不满,久而久之家庭战争开始升级,最后有可能分道扬镳。

在家庭矛盾当中,我们多数时间都会去指责另一半做的不够好,你不会做一个丈夫,你不会做一个妻子,你不会做好一个父亲或者母亲。

各种最恶毒的话丢向对方,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关系最后的结果是怎样?

我相信许多人在一起,许多人去领证结婚并不是为了离婚。

面对家庭冲突时候,需要做的是两个人去各自觉察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行为。

婚姻的不幸,多半与冷漠、抱怨、厌恶有关,而婚姻的美满,却与赞美、欣赏、和支持有密切的联系。

结婚的意义,是为了两个人在一起把日子过好,而不是为了去找一个人,时时刻刻来挑自己的毛病,训斥自己的不是,纠正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

一个信念就是一个种子,种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具备一些成长的条件,幸福关系的种子,缘于真正的渴求和向往并负起责任对它进行浇灌和培植。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冥想。

人之所以陷入不快乐的僵局,是因为人类经常纠缠过去,期待未来,无视当下。

人们会“幻想”有那么一个时刻,在哪里一切都会变好,我们也会更快乐。

但这种“幻想”会让你逐渐麻痹真实的自我。而觉察当下就是最好的自我觉醒。

这种觉醒与我们常说的“智慧”相伴相生,而所谓智慧就是更深刻地洞见事情的因果。

洞见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这样我们才不会深陷在自己创造的虚妄现实中。

对于大多数的现代人来说,我们在此刻所感受的压力和焦虑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严重。

我们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我们离不开数码设备,感觉总是有处理不完的事情,神经高度紧张。

我们执着于“接下来会怎样”,以至于经常对发生在眼前的事情视而不见。

我们精疲力竭倒在床上时,总是盼望周末能早点到来,而我们最需要的是静。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

“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静以修身”,是一种深厚修养,它不仅促进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

世间万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静,则万籁俱寂,幽然而静美。

人有人心,人心静,则心若碧潭,静如清泉。

心境则由心境决定,最深的宁静,来自最宽广,最包容的胸怀。

正确看淡得失,以平常心去面对,不管是清闲还是热闹,内心平静,任时光荏苒,心静悠然。

遇事冷静,或不感情用事,或恬淡融融,以静修心,以静修身,以静视物,以静观心,静了,你的生活才会听你的安排。

冥想,可以让我们按下这个暂停键。

冥想的目标不是去控制思想,而是停止让思想控制你,同时看到自己的心理投射。

具体方法:

找一个安静的空间

在你的房子里找一个安静的地方。

确定一个没有其他活动干扰的、专门用于冥想的时间。

闭上眼睛

集中注意力在你的呼吸上。

呼吸一直在冥想中占了重要的位置,是生命中真真切切正在发生的现象。

观察让我们可以回到当下,感受生命,持续的观察呼吸,心就会平静下来。

呼吸可以帮助我们凝聚自己的注意力,这也是冥想练习时,一再强调的:

要持续的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来,放在当下。

不断培养自己对当下的时刻满意,不散乱,做什么就是什么。

呼吸,是意识及潜意识之间的桥梁。

呼吸,启动整合,释放,净化身体,思想及灵性的 自然疗愈过程。

呼吸,能量整合是一个很重要的钥匙,启动身体自愈力。

呼吸,帮助释放储存在身体里的伤痛记忆,出生前的记忆,进而转化生命,看到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给自己无条件的爱与原谅。

不再重复自我伤害的行为习惯,知道所有的发生,是为了让自己学会爱自己。

每天都定时练习,让你的真正自我来到意识的中心。

你必须知道,你就是和平、幸福和快乐。

多感受自己的身体,睡前或者醒来,不同的事情之间,温柔的接触自己身体的感觉;

无论感受是愉悦的,还是不舒服的,都同样的给予它空间。

与人互动时,我可以看到我的慈悲心不足,我看到我的心不够柔软,我看到我体谅的心不够,我看到我吝于赞美别人,我看到我爱与人较劲,我看到我的格局小,我看到自己的战斗意识。

我看到我在看这个不好、看那个不顺眼,我在计较这个、计较那个;

非这样不可、非那样不可;我看到这些内心的包袱让我活得不自在。

我可以放下我心中紧抓不放的东西,我可以学习再放松一点、再开放一些。

对生命、对人、对所有事物,我一天比一天更放松

我一天比一天不爱计较,我小心翼翼地不再任意投射。

我一天比一天更柔软有爱。

在紧张、繁忙的生活与工作之余,想请你们给自己一点时间。

盘膝而坐,放松四肢,在冥想中放松、审视自己。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