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薇芥子

关注薇芥子,俗世红尘中,与你共同品味情感故事。

自古以来,人们夸奖一个人时,喜欢说“真聪明”,嫌弃一个人时,也喜欢说“怎么这么笨”。但是聪明的人未来却未必有所成就,笨的人也未必此后庸庸。

古有天才仲永,五岁能诗,文采惊人,长大后却泯然众人。近代则有曾国藩,虽天资愚笨,品性却有过人之处,农家子弟出身,却仕途腾达,屡立军功,封侯拜相。但是权倾天下却不是他最大的功绩,他的贡献,是其一生所感所悟之人生哲学。

曾国藩的心得,可以说是笨人的哲学,不需要有聪明的头脑才能领会,但却需要超越常人的毅力才能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01 曾国藩的经历,诠释锋芒毕露的后果

01 曾国藩的经历,诠释锋芒毕露的后果

曾国藩不是个聪明的人,相反他很拙笨,不只是反应慢,而且记忆力也不好。相传他背书时,小偷藏于梁上,本欲待他睡下,再偷东西。没想到,时至半夜,曾国藩背书上百遍,依旧磕磕巴巴,小偷等得不耐烦,下来流利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天资并不聪颖。但小偷聪明,却将他的聪明用在偷盗上面,也是一种讽刺了。

曾国藩的笨拙或许是遗传,他父亲考秀才,43岁方才中秀才,而曾国藩,直到23岁,才以倒数第二名考中秀才。

但是,他善于学习和总结,进入岳麓书院学习,后考中举人,数年后,参加会试,殿试三甲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一步步踏入仕途。

但是,在京中做官的日子,虽然升迁速度很快,他却过得并不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是个直性子,有话就会说出来,哪怕是皇帝,他也直言不讳,有一次甚至触怒圣颜,差点没命。同僚也不喜欢他,排挤他,他一度生活压抑,想要逃离。

回乡丁忧时,他接到命令,为了对抗太平天国,各地官员都要办团练。

曾国藩不像他人借机敛财,他是实实在在地办团练,但是却因为并非本地官员,没有实权,加上为人锋芒毕露,得罪了不少人。

皇帝也并不信任他,因募捐银两,还连降两级。但是曾国藩打仗屡战屡胜,皇帝便派他去江西,啃硬骨头。

没想到,曾国藩之前吃尽没有实权的苦头,恰逢父亲去世,他又要丁忧,便借此机会向皇帝开出条件,要么升他做一方大员,要么他就回乡丁忧。

此时,太平天国内部分裂,皇帝见状准了曾国藩的丁忧假。

曾国藩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家乡,看什么都不顺眼,每天对着家人发脾气,人生进入低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曾国藩的“拙”与“诚”

02 曾国藩的“拙”与“诚”

曾国藩复出时,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再锋芒毕露,开始“和其光,同其尘”。

变得圆滑世故,并非曾国藩的目的,他掩其锋芒,获得他人的认同,同时坚持拙与诚,才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拙在此处另一个说法,就是踏实,他自己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不耍心眼,不使巧劲,凡事认真去做。

因此,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他使用“扎硬寨,打呆仗”的方法,屡战屡胜。他用人有个准则,用笨人做笨事,事实上,也只有笨人,才会遵守他那些看似非常笨拙,实则非常有效的战术,所以,在每次行军与战斗中,士兵们才会愿意花上极大的力气,挖出大小两道壕沟,砌起两道高墙。

而他自己,也是一个笨拙的人。他一生写下60万日记,这在使用毛笔的时代,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这些日记多数是对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反思和自省,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日记都是正楷,那也就意味着,他每天除了军机要事,还要花上不少时间,枯燥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光是这持之以恒的毅力,就已远超大多数人。

曾国藩在读书笔记中,对另一个字“诚”,下了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为诚”,其含义就是要保持清净心,也就是诚心。

拙,让他脚踏实地,不取巧,不谄媚,诚,让他没有杂念,一心完成要做的事,不会半途而废,也不会左右摇摆。

有了“拙”与“诚”,才最终成就了曾国藩的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曾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当一个人锋芒毕露时,多半有些傲气,即使才华盖世,也难以有所成就,只因心有杂念,是为不诚。

而大多数的普通人,常常沦为庸人,其原因则是因其懒惰,做事浅尝辄止,不能持之以恒,不够聪明,却不屑下笨功夫,是为不甘心为拙。

如果可以做到曾国藩的拙与诚,则普通人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聪明人则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放下自作聪明的想法,心理上待己以诚,方法上行事以拙,则未来可期。

-END-

感谢阅读,关注薇芥子,俗世红尘中与你共同品味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