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本图由好友Oliver Cai友情提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在今天,吸烟引发心脑血管、呼吸器官疾病,甚至癌症,已成为社会通识。然而作为一种不被推崇的嗜好,吸烟现象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嗜好”得以因袭的因素很多,历史习惯就是其中之一。以东北地区为例,鉴于吸烟有防蚊驱虫的效用,烟灰又在民间长期被当作止血药,特别是烟具中的副产品“烟袋油子”防蛇效果明显,因而劳作于寒冷地带山岭林间的东北人,不仅男人吸食,甚至连妇女也因为普遍吸烟而留下了“大姑娘叼烟袋”的奇特民风。
在吉林地区,旧史籍以繁体字记述,其中“煙”多指鸦片,“菸”则指烟草,二者简体字形声相同,繁体含义则大相径庭。自明末清初以来,民间种烟、吸烟之风始终盛行。“酒壮英雄胆,烟提好汉神儿”的俗谚更把吸烟提升到较高的精神生活层面,使得与烟有关的种种记载和遗事不断累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吉林烟文化”。
1924年专卖关东烟的烟店,取自《吉林旧影》
吉林地区烟草的变革
吉林的烟草来源记载渺然,有菲律宾南来说,也有日本经朝鲜东来说,众说纷纭下却未影响吉林烟草品质独树一帜的客观结果。道光年间成书的《吉林外纪》记载:烟,东三省俱产,惟吉林产者极佳。名色不一,吉林城南一带名为南山烟,味艳而香;江东一带,名为东山烟,香艳而醇;城北边台烟为次;宁古塔烟名为台片。独汤头沟有地四、五垧,所生烟叶只有一掌,味浓而厚,清香入鼻,人多争买。此南山、东山、台片、汤头沟之所攸分也。通名黄烟。晚清的《吉林通志》记载:淡巴菰(tobacco),即烟草,冬可御寒,东三省俱产,惟吉林产者极佳……捆载入关者最夥,为土人衣食所资。伪满的《吉林新志》也记载:黄烟为本省特产……今各省多种者,吉林所产含尼古丁质尤多,以地新辟也。以山地各县所产为多。
史载所指南山烟为吉林城南部山区的永吉、桦甸等处所产的烟草;东山烟也叫江东烟,为蛟河等处所产的烟草;台片也叫南湖头烟,产在牡丹江流域。汤头沟即蛟河县的漂河镇,所产烟草最有名气。旧时吉林烟农采拣优质烟叶,展平铺叠,捆扎住叶柄,借天光劲风,上架晾晒干爽,使那烟叶变得焦黄——“细筋腻理,质柔馨郁”。由于伪满以前,吉林城一直为松花江流域政治经济中心,更是烟麻土产的集散地,故而由吉林外销关内外各地的黄烟也因吉林旧称船厂而在业内得名“厂烟”、“厂片”。
晾晒黄烟烟叶
在卷烟尚未普及的时代,吸食旱烟、水烟所用大多为晾晒的黄烟。作为关东烟中的名品,据1928年统计,吉林全省种植黄烟近3.5万垧,产量近4千万斤,价值达770万现洋(《吉林新志》),为吉林通省最重要的大宗土产之一。其中蛟河县出产的黄烟也被叫做红烟,有“红花铁矬子”、“白花铁矬子”、“大青筋”、“大护耳”等品种,质量最为优异:
青筋暴柳虎皮色,锦皮细纹豹花点。灰白火亮串味族,小把玲珑算珠拐。(《吉林市地情》)
烤烟丝
不过东北产的晾晒烟草,辛辣味重,一些烟草吸食时还会有苦涩、焦枯等异味,“大部分是供给烟袋吸用的,一部分则作为低级卷烟的混合材料”(《满洲开发四十年史》),并不是制造卷烟的首选原料。在卷烟日益普及之后,原产于美国弗吉尼亚地区更适合制造卷烟的烤烟烟草被大量进口和引种到中国。
1918年在辽宁凤凰城和得利寺设立的烟草试验场,引种美国烟草获得成功。满铁通过给予补助金等鼓励方式,在东北大力推广“布莱特黄”、“克依亚秀”等品种烟草及其改良品种(《满洲开发四十年史》)。烤烟叶片较大,其含糖量较高,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偏低。经过烤制工艺处理后,可切丝用作卷烟制造。烤烟的烟劲儿没有晾晒烟冲,味道更柔和,香味更有层次,因此很快成为吸食水烟、烟斗的烟民首选。特别是后来,卷烟逐渐成为吸烟方式的主流,且东北各地兴建的烟厂多收购烤烟,传统的晾晒黄烟种植逐渐萎缩,不再是烟草中的霸主。
手持长烟袋的满族贵妇人,取自《吉林旧影》
从旱烟袋到烟卷儿
东北人,特别是东北的满族人,一直喜欢使用旱烟袋吸烟——铜锅玉嘴儿烟袋杆儿,火镰燧石烟荷包,这是老少烟民的随身之物。烟袋杆男女有别,老少有别:老头的烟袋杆和烟嘴儿短粗——岁数大,器官老化,烟瘾重,烟具短可以让烟劲儿更大一些;年轻人的则略长些,但长度不会超过一臂,以手能触到烟袋锅点烟为限;女人的烟袋杆比较细,烟袋锅比较小;老太太,特别是身份高的搅牙(规矩多)老太太,烟袋杆往往比较长一些——这不单能表明她需要别人照顾的特殊身份(自己够不着烟袋锅,只能别人伺候),同时在别人给她装烟、点烟时需要弯腰低头才能够得着烟袋锅——算是间接行礼了!
在那个时节,也被叫做叶子烟的旱烟几乎是所有家庭待客的必备之物,宾朋酬答、迎来送往如果连旱烟都不备,那就算是一种失礼。几乎所有人家都会在家中准备一个盛烟的用具,或烟盆儿,或烟笸箩。比较讲究的是木制带抽插盖板的烟匣子。晾晒好的黄烟烟叶被揉碎,盛放在烟匣子里。待客时,主家会打开烟匣子给客人装烟,当然,自家人外出,也会从烟匣子里取出烟叶把烟盒包装满。
吸水烟少妇,取自《吉林旧影》
直到民国时,旱烟还是吸烟的主流,当然烟民中就数旗人最有特色。生于1927年的徐德源先生(满族人)曾撰文回忆:“走在吉林街上,从人们手里拿着的旱烟袋,连同衣着,就可以看出其人是满族……‘在旗’的满族成年男子……手里拿着细长竹子杆、黄铜烟袋嘴和烟袋锅的旱烟袋。”另外,作为一种外露饰物,旱烟袋也常作为一些人表达独特风骨的物品。比如徐德源先生的祖父为人豪爽,喜欢使用烟袋杆又粗又长、烟袋锅比旁人大的旱烟袋,即便不抽烟,也会拿在手中显示风度,因而在吉林城西关得了个“徐大烟袋”的雅号。
在旱烟袋大行其道的最后一段时间,随着吉林与关内交流的增多,加之近代以来,沙俄等国对吉林的经济文化渗透,水烟、和木什斗克(俄语мундштук——烟斗)等新式烟具也在吉林小范围流行起来。其中水烟一度在老绅士、老掌柜、老中医中盛行。生于1912年的潘起先生曾撰文回忆水烟在吉林流行时的情况:“烟是兰州软烟,水烟袋很讲究,都是铜的……兰州软烟是民族工业,竞争不过洋烟、雪茄。由于水烟袋携带不便、落后,而被淘汰了。”
那段时间新出现的诸多新式吸烟方式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被叫做“洋烟”的烟卷儿。从最开始涉外公职人员和海归的知世界将“洋烟”带入吉林城当作时尚之物开始,这种舶来品在吉林城一点点传播开,从稀罕的洋玩意儿逐渐变成大众消费品。
话说晚清时,中国东北的人口激增,经济发展较快。国外烟草制造商被东北庞大的市场吸引,由倾销商品逐渐转为就地设厂。1909年,在哈尔滨道里中央十三道街16号,俄国商人伊利奥阿罗维奇老巴夺经过几年积累,正式创办了东北第一家卷烟厂“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当时哈尔滨属吉林省)。随后,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的东亚烟草也杀进中国东北市场,利用本地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生产机制卷烟,并长期垄断了吉林市场。
除了普通的烟卷儿,作为特殊的卷烟,雪茄也在晚清民国交替时期,出现在吉林的市场上。潘起先生回忆:雪茄是上等烟,价格很贵……“九一八”以前吉林省立工厂(《吉林新志》明确指出是吉林省立工艺厂),就以漂河烟叶为原料,人工卷制雪茄,每十支装以木匣,供应哈尔滨、沈阳等地。但是雪茄毕竟小众,真正消耗量巨大,能够引起商界重视的还是纸卷香烟。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欧美烟草生产商、日本烟草生产商和中国烟草生产商在中国东北市场,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
香烟户外广告,取自《吉林旧影》
解放前吉林卷烟市场的明争暗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烟草集团(British American Tobacco)加大了在中国东北的竞争力度,他们首先拿老巴夺下手,出资控制了这家工厂的60%股份,将这家工厂更名为“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随后在1922年完成了老巴夺工厂的扩建,使之成为有职工逾千人,年产卷烟一万余箱,东北三省唯一拥有先进机械的大型卷烟厂。这家工厂生产哈德门、老巴夺牌卷烟不仅供应东北三省,而且还销往苏联的远东等地。
日本烟草企业在东北的发展晚于英美烟草集团,但是其称霸东北烟草市场的野心却一点也不落后。为拥有与英美烟草集团一搏高下的实力,1927年日本的东亚烟草株式会社与亚细亚烟草株式会社合并,蓄积力量,极力排挤其它烟厂。当时在中国东北,民族烟草工业虽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奋力与之抗衡,但旧社会东北烟草市场主要还是日英两国烟草企业的竞技场。
九一八事变之后,英美烟草集团在沈阳相继建设了老巴夺和启东两家烟厂,生产粉刀、蓝刀、炮台、白锡包等品牌香烟。而日本则于1935年在长春成立了满洲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协和”、“五蝙”、“阿老玛(Aroma)”等品牌香烟投放市场与之对抗。这种扩产与当时东北地区旺盛的卷烟需求有关,随着时代发展,卷烟对传统旱烟的市场挤压效应更加明显,吸食旱烟渐渐被当作落伍的生活习惯。而在一系列吞噬新市场的竞争中,英美烟草集团经营虽有1930年银价下跌等不利因素冲击而产生一定起伏(《满洲开发四十年史》),但总体上一直压制着日本烟草企业。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通过借助日伪当局的力量,日本烟草企业才真正排挤掉英美烟草集团,实现了称霸东北市场的目的。
作为卷烟的消费市场,吉林市曾留有许多解放前烟草行业竞争的印记。民国时期,英美烟草就在老晋隆胡同的西端设有总经销处,利用强大的资金优势,英美烟草在吉林城发布了大量十分醒目的巨型烟草户外广告。由于使用新式优质材料制作,这种涂抹在墙体上的广告经几十年的风雨侵蚀而不剥落,直到解放后,老刀牌和哈德门牌香烟广告还残留在一些墙面上。
除了户外广告,烟盒中夹带“烟片”(也叫相片)也成为一种常见的宣传手段。如南洋兄弟公司生产的“美女”、“双喜”等品牌的香烟,烟盒内都装有彩色的烟片。烟片上描绘的内容有人物、花卉、鸟兽等精美图案,用以招徕吸引顾客。
为了突出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以适应竞争,一些公司还在烟卷的本身上大做文章。如英国金城烟草公司三十年代生产的“发达尔”牌香烟,就使用了过滤嘴(吉林人称之为橡皮头香烟)。当时市场上绝大多数香烟都没有过滤嘴,附庸风雅的个别人会使用独立的烟嘴,而与香烟一体的过滤嘴非常罕见。只可惜卷烟的口味本来就比旱烟清淡,加了过滤嘴后,吉林城的烟民觉得更不过瘾,于是对这种革新嗤之以鼻,发达尔也并没因过滤嘴而在吉林城发达起来。
日本投降后,东北的香烟市场乏善可陈,反倒让旱烟再次于民间崛起。
最近三十多年与香烟有关的一些吉林记忆
在解放以后,各种卷烟渐渐成为吉林地区城乡烟民的第一选择,不过抽旱烟袋的老者还是很容易就能见到。在经济条件紧张的岁月里,旱烟更成为烟民钟爱之物,只不过许多人已经放弃了与时代有些脱节的旱烟袋,甚至是带有“洋味”的烟斗,转而采用烟纸卷旱烟叶吸食。
吉林市东市场关东烟店里售卖的烟纸
卷烟叶的烟纸五花八门,报纸、小孩的作业本,随手撕成长方形,贯通折一道痕,放上碎烟叶,卷成螺旋锥状,一边拧成小结收口,另一端用口水封边。由于这种卷法很随性,一些个头偏大的旱烟卷就有了“大炮”的诨名。其实卷旱烟的纸张并非那般简陋,市场上还是可以买到造纸厂用特制的特白纯木浆制作的大罗纹卷烟纸。这种烟纸有10厘米左右长,3厘米左右宽,一叠几十张,像一个袖珍小本子,随用随撕,极大地提高了旱烟叶的吸食质量。至今仍有售卖。
解放后香烟的制作也有了长足发展,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些优质香烟在市场上非常紧俏。那时候即便是地产香烟,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我的记忆中,吉林地区最负盛名的是改革开放后,由长春卷烟厂生产的85毫米过滤嘴人参烟。当时人参烟有两种,一种红色烟盒俗称红盒参,另一种黄色烟盒的叫黄盒参,也叫大参。
黄盒参价格贵一些,在市面上也很紧俏。这种卷烟是由优质烤烟和著名品种的晾晒烟精选优质烟叶,按比例搭配,并加以吉林省特产人参液及多种增香、保润料剂制成。《吉林特产风味指南》评价:“香味浓郁谐调,烟味充足醇和,参味明显爽口,余味纯净舒适”。自1980年开始,多次获得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一度远销马来西亚、瑞士、西德等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末,吉林漂河旱烟的文化内涵也被挖掘出来,一度生产过一种“漂”烟。只可惜当时云南产的香烟已经开始了全国扩张,各种外国产的香烟也充斥着市场。漂河烟既没有满足当时烟民的猎奇心态,更与消费烤烟成为主流的习惯严重脱节,所以市场并不买账。苦苦挣扎几年后,这种烟便销声匿迹了。
烟文化迟早要成为历史
无论是旱烟还是香烟,其对人体的危害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就我身边而言,选择戒烟的人越来越多。在推崇健康生活,注重生活质量的当下,无论烟文化的历史有多么悠久,都不值得发扬光大。果断放弃这一不良嗜好,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每个理性尚存的烟民最正确的选择!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