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刚亮,趁早高峰还没开始,我已出了北京城。走上109国道时,太阳终于出来,我一路向西。

过雁翅再往西海拔开始攀升,车越来越少,和我一路较劲的老宝来也不知啥时消失了。异常浓密的绿色包裹着山谷,这里是京西门头沟一带,附近好玩的地方不少,潭柘寺、珍珠湖、还有遍布遗迹的京西古道。

都说京西群山中“遍藏乌金”,元、明两朝,用这里石材烧制的琉璃确实曾经闻名京城。那些运石、拉煤的驼马队在山中穿行,日夜不停,久而久之便有了京西古道——从京城到西山,再至内蒙、山西的商旅之路,俗称“蹄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车穿行在峡谷,早秋明亮的光闪着喜悦,沟壑纵横的山岭忽而雄壮威严,忽而山花温存。临近中午车到了斋堂。在路边餐馆我要了一条鱼一碗豆腐汤,囫囵吞下后,现在都想不起味道。

再往前就是小龙门森林公园。公园在清水镇灵山脚下。东灵山是北京第一高峰,也是登山者的最爱。此刻灵山脚下小龙门公园门口,阳光照得满满,可温度一点不高,凉意袭来我一看海拔,1300米。这里布满高大的针叶林,郁郁葱葱。鲜有人来的山路一尘不染,除了偶尔鸟叫,四下一团寂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上走,前面才好看嘞”看园大叔冲着我,把手举得高高的。

空山无人,风灌进车窗,加大油门,我的小车沿着山路一飞而上,转眼已到了大叔手指的地方。

“大垭口”是山路顶端向下而走的转折,也是行车人的登高望远处。一开车门山风呼啸,惊了我一身寒战。从垭口俯瞰山下重重山峦,远处的西灵山由深绿到浅蓝,天际线上有淡紫的云。古人喜登高但多伤怀,而此刻望向山下葱郁的绿还有木槿花盛开的秋紫,只让我遗憾身旁无人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大垭口往前是连续8公里下坡,换低档我不踩刹车,这边的河北界路面明显颠簸了。山石被风化,大块小块都光怪陆离,与北京界地貌不同,这边的山更野更奔放。山巅之高,足见北方山脉的雄壮绵延是南方秀美的山包包比不了的。难怪古代无论诗人还是画家都分南北两派,直到今天南方与北方人无论饮食还是性格都大不相同。

过了大垭口车头开始朝北,路过观音殿村,柳树庄村,我闷着头把车开得飞快。

没想到远方突然出现三座高高的尖顶,在多是山岭与田地的国道边,它们显得突兀又神秘。走近了,原来那是座小小教堂。村庄叫“虸蚄口”网上说“虸蚄”是一种害虫的名字。我好奇地停了车,准备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国道通向教堂是条干净的石板小路。教堂崭新,金柱子,外贴粉瓷砖。猛一看有点艳有点俗,但在这群山峻岭,远离城市的小村庄,一路都是田地与山,一格一式的农房一成不变的村庄,突然有了这样一西式建筑,就觉得特别不同,特别欣喜。走进去,里面没有人,光照耀进来有淡淡的青紫,一片神圣。我沿山坡向上,农房不多,而且都很陈旧,院墙也尽是土坯。但在他们每家门前,几乎都开着小花,枝蔓爬出院墙,挂上沉沉的果实。午后,村中空无一人,每个角落都陷在阳光里,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像教堂一样给人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村旁曾有条东灵山河,流水常年不断,村北有几家做纸的房子(造纸作坊)。并且因小村身在1000多米宽的一条山沟里,所以古时称它“纸房沟”。后来,村田里生出一种虫,专吃谷子,这种虫叫虸蚄虫,扑灭后。北面地里还有虫子,南面地里却没有,好像一个口袋。当时一位姓刘的工作队长在刻公章时就给它取名“虸蚄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纸房沟”和“虸蚄口”是不是很像谐音?不管是真是假,村庄从元末到今天也有600多年历史了。今天,如果你上网去查,还有“虸蚄口村”和“纸房口寄宿小学”,想想这名字的演变实在有趣,仿佛能一下子看回过去……

告别虸蚄口村,我继续北走,景致不觉间现出陕北似的浑厚,植被没了,换成一片片黄土。沟沟壑壑,此起彼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色渐暗时,山风骤起。

当车子刚拐过一个土丘,突然反光镜亮了。刹车,开车门,我身子还没探出,远方已烧红了一片。冷风掠过,在我身后巨大的天穹下,残阳如血。

本集完感谢阅读,附此次行程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