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历史中,运河的沿岸衍生出了无数的码头,多少政要商贾、文人墨客开往于运河之上,泊船歇憩于码头之旁,或感慨山河意趣赋诗咏景,或表达内心抱负撰文抒志,留下了字字珠玑的优美诗篇,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今古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伯船闸——大运河跨过长江继续北上后,在扬州境内的一个重要节点。如今南来北往的货船依然川流不息,而这样繁忙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今天的行船人可能并没有留意到,就在他们所经过的这条繁忙水道旁,一条与之相平行的河道。却显得落寞许多,而错落其间的大大小小的码头,又似乎在暗示着这里并不寻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曾经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处重要节点——邵伯大码头,而这条落寞的河道就是曾经大运河的故道了。顺着斑驳的码头拾阶而上,一条古朴的老街静静地卧于古运河一侧。游走在由条石铺成的石板路上,清代建筑遗存散落其间。而印刻在木牌上的文字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经历过一段不一般的繁华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保珍老人的家就建在运河边上。对于家门前的这条河,可以说承载了他童年时的所有记忆。解放前他的父亲就在这里开有一家麻绳店,这种麻绳是当时运河船只上必备的一种物件。魏老伯小的时候也曾帮着家里做过麻绳。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都有着一段属于自己的运河记忆。正是这些技艺,让这条老街和这段运河有了浓浓的味道。也正是这些技艺构建起了邵伯古镇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明祥——邵伯文化站老站长,从参加工作再到退休后,他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邵伯历史的收集、整理工作。有一天,潘明祥得知扬州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幅晚清时期的古画,这幅画与邵伯古镇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消息对于潘明祥来说无疑是欣喜的。当这幅画展现在潘明祥眼前时,他惊奇地发现,画中描绘的正是当时邵伯镇的运河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上的商品贸易进入到了鼎盛时期。从北方载着大豆、棉花、淮盐等物资的商船,由于害怕风大浪急的长江水,于是将货物卸到了长江北岸的邵伯码头上。邵伯逐渐成为南北物资集散的重要码头之一,而邵伯老街也因此兴旺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邵伯码头上已经看不到“帆枳如林”的场景。而老街上陈旧的老屋也让很多年轻人搬离了这里,留守下来的大多是老人。邵伯老街上唯一的一家理发店了,店主人刘老伯在二十多岁时从他父亲手中接过这家店后。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如今已经七十多岁的他依然不愿放下手中的剃刀,因为他知道周围的老伙伴们需要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老店铺的关门以及老人们的离世,邵伯老街上的记忆也在不断地消退着。曾经的大运河造就了无数的码头,而运河的衰败也使得很多码头随之落寞下来。今天,当大运河以文化遗产的角色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保护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扬州轮渡码头上船,不过十分钟的航程便可顺利抵达隔江相对的镇江。尽管一座跨江大桥早已将这两座城市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但是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们依然习惯于乘坐渡轮来往于两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多世纪前,浩浩荡荡的漕船一路北上,到达长江南岸时,镇江的西津渡正是他们继续北行的必经码头。近代以来,随着长江航道的逐渐北移,原本临江而建的西津渡码头已经退到了岸上。曾经的西津渡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很快成为了大运河上的一处重要商贸码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向东和他的咖啡馆在西津渡古街上已经开了有些年头,与其他再次开店的商人有些不同,当初吸引张向东的并不是这里巨大的客流量,更多的是这里浓厚的人文氛围。千百年来,西津渡周围的山峦运满,让路经此地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了无数的优美诗篇。这也正是张向东喜欢这个地方的一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某个夜晚,一位名叫张祜的诗人留宿在西津渡的客栈中。当他借着月光来到渡口边,远眺被夜色笼罩着的江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随即脱口而出了这首满含乡愁的经典诗句。在浓郁的人文气息浸染下,西津渡自发的孕育出了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西津渡古街上,有一处景点一直被当地人引以为傲,他就是西津渡救生会。明清时期,西津渡一带的江面上水急浪荡,运河船只由此渡江北上时,经常会发生翻船事故,百姓叫苦不迭。清康熙四十二年,镇江本地义士共同筹集资金创办了救生会,专门用以营救渡江落水的百姓。救生会的善举受到了当时镇江社会各界的赞扬与支持,商家纷纷解囊捐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金诗社是镇江本地的诗词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一个文学组织,每周他们都会聚在一起进行诗歌创作交流。曾经被众多文人墨客眷顾的西津渡,人文气质仍在延续着。大运河是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一条纵贯南北的文化大走廊,凭借他北方的儒学思想与南方的诗性文化有了交流碰撞的可能,中华文明才得以传承至今。

延续了千年的大运河,造就了无数的码头。它们仿佛是一扇窗口,可以看见一幅幅或激情澎湃、或委婉动人的历史画卷。透过它,可以看见历史沧桑、文化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