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历史中,运河的沿岸衍生出了无数的码头,多少政要商贾、文人墨客开往于运河之上,泊船歇憩于码头之旁,或感慨山河意趣赋诗咏景,或表达内心抱负撰文抒志,留下了字字珠玑的优美诗篇,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今古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座架设于海河之上的巨型摩天轮运转的那一刻起,它便成为了天津市最新的地标性建筑规划设计者,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天津之眼。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便成为了天津人健身、放松的休闲之地。尽管如今的年轻人总喜欢用天津之眼来作为这一带的统称,但老一辈的天津人更习惯于称这里为三岔河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由山东临清流经此地的南运河,与从北京通州到此地的北运河汇聚成为一条新河流——海河,三岔河口由此得名。入夜,三岔河口一带又开始了另一番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戏曲门类,在天津都能找到痴迷的票友,因此三岔河口又有着曲艺大码头的美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多的曲艺形式中,相声尤其是天津人的最爱。谦祥益——如今天津十分知名的相声茶楼之一,每天晚上这里几乎座无虚席。天津相声界泰斗尹笑声说:天津人呐喜欢幽默,由于嘴能说,嘴幽默,他就爱听相声。任何地点爱听相声的观众没有天井(津)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津人的幽默不仅体现在性格上,尤其融入到了他们的方言当中。已故的天津文史专家李世瑜老先生,曾针对天津方言做过专门的调查,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天津市所辖的区县内,能够讲一口地道天津话的百姓,只局限在以三岔河口为中心的一个倒三角的区域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个区域以外的天津人口音,北部的接近北京话,东北部接近唐山话,其他三面的则被静海话所包围,这在语言学上称之为方言岛现象。究竟天津方言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来自哪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九八七年,已经六十五岁的李世瑜老先生先后两次南下调查,最终确定了天津方言的发源地——以安徽宿州为中心的广大江淮平原。为什么地域跨度如此大的两个地区竟然会使用同一种方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克——天津博物馆研究员,他曾为天津历史做过深入的研究:天津这个城市呢应该说是因运河而生的,是漕运的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明代第三个皇帝朱棣下令就在天津设卫筑城,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天津最早的居民是军人,相传当年朱棣手下的士兵大多招募于如今安徽、江苏一带,所以他们的方言一直作为官方语言来使用,最终形成了如今天津独特的方言岛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柳孜——安徽淮北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子,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是外人很难想象,就在十多年前,这里曾经轰动过中国的考古界。一九九九年春夏之交,一条正在修建的公路要从柳孜村穿过。就在拆迁过程中,施工人员从一栋民房下面挖出了一座十分规整的石柱台体,以及数艘木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次的发现,很快受到了当时中国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因为有关隋唐大运河的走向之谜,很有可能将在这里找到答案。一千多年前,隋炀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动用数万劳力开凿了一条纵贯南北的人工河道,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北京,南到苏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他就是著名的隋唐大运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到了元代,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曾经连接洛阳的河道逐渐被废弃,特别是通济渠一段早已埋入了地下。而柳孜运河遗址的发现,使得通济渠的走向之谜得以破解。在对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过程中,那座石柱构件的用途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的新发现令考古专家既感到惊喜,又有些迷惑。在河道两岸同时出现码头,这并不太符合当时的建造习惯。一个新的观点被提了出来:这两座石柱台体很可能是一座桥的桥墩。对于桥墩的推论逐渐受到了国内考古界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们认为,当时架设于柳孜运河上的那座桥,很可能与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虹桥是同一样式。柳孜运河遗址的发现,让曾经的隋唐大运河有了具体的印证。或许在地下的某个角落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在等待着今人去探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续了千年的大运河,造就了无数的码头。它们仿佛是一扇窗口,可以看见一幅幅或激情澎湃、或委婉动人的历史画卷。透过它,可以看见历史沧桑、文化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