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大运河从南到北,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人文环境的千差万别,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运河儿女享受到截然不同的美食。然而大运河的出现使得千百年来的饮食传统巧妙的发生着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杭大运河

运河石头大饼

孙师傅祖上从乾隆年间就开始做饼,迄今有明确记载了传承人的历史已经有230多年,运河石头大饼的特别之处,就在石头两个字上。石头起到很好的传热作用,在高温下面,面饼不仅不易煳,涂过酥油的石头,还能把面饼烤出金黄色。200摄氏度的高温瞬间把水分蒸发掉,这样烤出的石头大饼食之多酥,油香绕舌,而且携带方便,利于储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头大饼名副其实,可为何还要冠以运河的字号?孙师傅的运河石头大饼店地处台儿庄古城,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大运河台儿庄段是京杭大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孙师傅祖祖辈辈都在这运河边售卖石头大饼。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这是因为黄河流域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而高温多雨的长江流域则更利于水稻的耕种,因此出现了中国南米北面的主食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运河石头大饼却破了例,这种不易坏又扛饿的主食,大受运河上纤夫和跑船人的欢迎。途经台儿庄的南方跑船人也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了运河石头大饼。区别于大米的软糯,面饼的酥脆带来了不一样的口感。沿着大运河,他们把美味带到了南方。

嘉兴肉粽

端午节中国人有吃粽子的传统。在嘉兴桐乡的石门镇,当地人的清明也吃粽子,接着祭祖契机,全家人聚在一起,粽子不再仅仅只是一种节气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运河路街口修鞋铺的老板不是本地人,但他也打算入乡随俗。老板今年67岁,扬州宝应人,在大运河上跑了近30年船,退休后便在运河边的石门镇买房定居。这家小小的修鞋铺,成了老船工们的据点。这些老船工和修鞋铺老板一样,没有选择落叶归根,而是决定在石门定居。

石门镇形成于春秋时期,相传越国为了抵抗吴国,在此垒石为门,古称石门。石门拥有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个120度转弯,逐渐石门成为南来北往的船工们休息歇脚的地方。石门地处嘉兴桐乡,正位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之内,稻谷自然而然成为石门人对于主食的第一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人对于米制品的做法更是炉火纯青。南方人偏爱咸粽,拌入酱油的糯米,包裹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绵。北方人则青睐甜粽。糯米中添上几粒蜜枣清香可口,味甜嫩滑。不同的方法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美味,软滑可口的粽子,有甜香,有咸香,更有家乡的味道。

杂粮煎饼

大运河带来的不仅是食材的流通,更是南北不同制作方法和烹调技术的交融,说到流淌于运河上的美味,就不得不提到它,那就是煎饼。鏊子是制作煎饼最传统的工具,用玉米梗做燃料,如今已经十分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煎饼的主料可以是任何五谷杂粮,烙成饼后薄如纸,方便携带,保质期长。煎饼,因此成为运河跑船人的首选。煎饼几乎可以包裹一切,加上菜料,就是枣庄人喜欢的菜煎饼,包上油条就成为天津人爱吃的煎饼果子。

大运河的出现大大加快了食物迁徙的速度,食物也在传播流转间演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荷花宴

微山湖地处山东江苏交界地带。京杭大运河的航道从微山湖中穿过,借湖行船,在这里湖就是河,河就是湖。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微山湖带来了丰富的食材,四个鼻孔鲤鱼就是最有名的一种。据说四个鼻孔鲤鱼的鲜嫩口感,曾经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许,成为每年进贡佳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4个鼻孔鲤鱼之外。微山湖还有一种特殊的时令美味——荷花宴,主要食材全部源自荷花身上。黄金炸荷花是荷花宴最核心的一道菜。鲜嫩的粉色花瓣包裹上薄薄一层面糊,为的是让它在舌尖儿上第二次绽放,荷叶肉卷儿一定要用没长开的荷叶芽儿,这样的荷叶才鲜嫩可口,将荷叶里镶入拌好的馅料,入油鲜炸,空气中满是诱人的清香。

软兜长鱼

公元610年,隋唐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使淮安成为南北交通枢纽。明清时期迁都北京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负责漕运的最高管理机构不是设在国都,而是设在淮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淮扬菜吸收了南北方不同的烹调技术和地方食材,而淮阳菜的烹饪技艺也随着流淌的大运河,影响着南北的饮食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成就了淮安城,运河水孕育了淮扬菜,中国人相信水也能滋养人的灵性。软兜长鱼是最具代表性的淮扬菜。淮安人称黄鳝为长鱼,经过春季到夏季的滋养,黄鳝最肥美的季节到了。选用鲜嫩的活黄鳝取其脊背肉。猛火急攻,尽可能缩短烹饪时间,才能保持食材的原味。软兜长鱼曾经在开国第一宴上率先登场,赢得共和国第一菜的美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安有句老话,无蒲不成宴,开洋蒲菜也是淮扬菜中的一道名菜,当蒲菜遇到鸡汤和虾米。产生了清香四溢,鲜嫩可口的化学反应。一旦注入人类的智慧,任何食材都能变换出独特的美味。食客的满意是厨师最大的欣慰,以顶尖烹饪艺术体现食材原本的口感和味道是淮扬菜精髓所在,更是淮扬菜厨师一生的追求。

德州扒鸡

德州扒鸡是大多数人对山东德州的第一印象,作为中国四大名鸡之首的德州扒鸡酥而不软,香而不腻,深受食客喜爱。不过这些喜爱扒鸡的食客中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德州扒鸡与京杭大运河的渊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州自古就有养鸡的传统。由于德州历史上经常遭受蝗灾,大规模养鸡成为当地人对付蝗虫的方法,逐渐鸡也成为德州人餐桌上的常客。当地人开始研究不同的烹调方法,扒鸡便是其中之一。

德州扒鸡是当地一个叫贾建才的人发明的,它的诞生源于一个巧合。一次贾建才的伙计不小心将鸡烧过了火,这过火的烧鸡竟散发出独特的香味。后来贾建才潜心研究改变工艺,逐渐摸索出扒鸡的原始做法。

公元1282年,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的开通,本是为了减缓北京到杭州段的流速,削弱黄河泛滥对北京的影响却在不知不觉中成就了德州扒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清时期漕运的繁忙,让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城迅速发展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作为当地特色美食的德州扒鸡,伴随着流淌的大运河被带到了全国各地。

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博物馆中贮藏了中国现存最久的陈酿,从封存于泥盖内的坊单可以知道。这坛黄酒出自沈永和酒坊,酿制于1928年,用稻米酿出的黄酒以其水的外形火的性格,最早融入进中国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为了一雪为吴国所败的前耻,决定重振旗鼓,出师伐吴。出征前,越王把酒倒进河的上游,与将士们一起迎流共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投醪劳师,这种酒,就是绍兴黄酒的前身。

南宋以后,绍兴逐渐成为南方经济中心,绍兴黄酒开始经运河大量输入皇宫。到了明清,绍兴出现了大量酒坊,黄酒经运河运往全国各地。

如今的绍兴人早已离不开这种琥珀色的诱惑,无论夏天还是冬天,不论中午还是晚上,一杯黄酒一盘下酒菜,枕河而居,享受着一份闲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的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酒的味道。立冬黄酒开酿仪式后,今年的冬酿就开始了,这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酿造绍兴黄酒的水,取自于浙东运河相连的鉴湖,这里的水澄碧,纯洁,硬度适中,为酿制绍兴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

冬季是酿酒的最佳季节,浸米,蒸饭,落缸,开耙发酵,酵母菌开始有节奏的舞蹈,等待着几年后的酒香扑鼻。

大运河的出现使得南北地方美食得以互相交流,南北口味兼容,花样品种丰富的美食不断出现。流淌的运河带来了流淌的美味,从食材之间的交流运输,到烹调方法的不断交融。伴随着流淌的大运河,人们对于美味的追求,始终不曾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