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

明代的瓷业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据文献记载,已经成为全国产瓷的重地,在景德镇,光官民窑就有3000多座。已经成为商工和天下窑具所聚的地方。镇上俑工汇集天下数十万之多。可以想象当时景德镇瓷业的发达。

但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了青花云纹残盘和其他一些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则出土了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总体来说,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继承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瓷器的特点:

无论从款识、造型、胎釉、都带有元代的遗风。

1、造型上并不是很丰富,主要有执壶、大尊、大碗、大盘,其中大盘的尺寸40~70cm居多。

2、胎体上来讲,胎色比较灰白、有金属小颗粒、工艺粗糙、不够规整、其中盘底有塌底的现象。

3、从釉面上来讲,洪武釉面底釉青白、厚润、光亮、青白不一,浅色泛白、深色泛青,比元代要细润、但是有严重的缩釉,其中少量带有开片,玉壶春瓶和执壶底部刷白色釉浆,呈乳白色,厚度不一,薄处闪淡淡的黄色。洪武大盘盘底刷一层含铁的釉浆,呈铁红色,不够均匀,有一定的光感。

4、洪武青花的色调:呈灰蓝色,浅淡,纹饰线条稳定,很少有晕散现象,原因用的是国产料。

5、纹饰绘画方面洪武瓷器绘画比较秀丽,题材比较简单,主要以花卉为主,缠枝花、折枝花、莲花、牡丹、菊花、月季。绘画花叶秀丽,菊花呈扁圆形、纹饰布局显得非常饱满,莲花画法花叶仍然像元代的葫芦叶形状,但较元代秀丽。

6、款识上:洪武时期很少有带款识的、目前没有一件官窑带有款识的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时期瓷器的鉴定要点:

1、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这种火石红斑,自元代开始出现,经明代,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为青白色,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3、所绘龙纹,不如元代凶猛,多为五爪龙。元代所绘的折枝或缠枝莲叶纹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到洪武时则明显缩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传。

5、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娴熟,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

洪武青花瓷概念的产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20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珠山官窑遗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宫库房遗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残片,才引起了一些古陶瓷研究者的关注。真正开始较系统地研究是在1994年景德镇珠山明初官窑遗址的科学发掘之后。随着大量洪武青花瓷器残片的出土,研究者才得以将一些传世的洪武青花器与元青花和永乐青花区分开来,由是,人们才开始了解大明洪武朝青花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青花瓷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其存世量过于稀少。在故宫旧藏可以认定的百余件明初洪武瓷器中,青花瓷不过20余件,近十几年在拍场上露面的真正够格的洪武青花瓷整器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上收藏的洪武青花瓷更是鲜见。其次,它是中国古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是元青花与永宣青花之间重要的过渡类型,所以,洪武瓷尤其是青花瓷有着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在拍卖会上和民间有时也还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近年来在海内外的拍卖会上,洪武瓷器屡创佳绩,吸引了不少行家的眼光。由于洪武年间的瓷器传世极少,又多采用“釉里红”手法,青花瓷很少见,因此洪武青花瓷器的市场升值空间很大。对于细路官窑来说,一件青花大盘的价值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小盘小碗的价格也都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民窑写意简笔画瓷器价格仅几百元,与细路官窑瓷的价格相差甚远。现代市场上洪武朝的青花瓷仿品多为青花缠枝莲纹罐、大盘等,收藏时要小心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