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问问题,您似乎在逻辑上有点混乱。要讨论佛教与印度教的关系,就必须首先承认,印度教比佛教古老,佛教是从印度教中分化出来的“异端”(在这里的意思非贬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吠陀经》是印度古老的史诗)

什么是印度教的基础呢?是《吠陀经》,所谓吠陀,是示的意思。印度教是很古老的宗教,是从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那么,婆罗门是谁呢?最早的婆罗门,就是主持民间原始崇拜仪式的巫师,或者叫祭司。那么,早期的婆罗门,在祭祀仪式上,以什么为宣传内容呢?是依据在南亚次大陆(即现在的印度次大陆)上口口相传的古老的吠陀传说,或者叫《吠陀经》。

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甲骨文等象形文字不同,印度语言(即梵文,还包括其他),特别重视耳听的声,忽视眼看的字。也正因为如此,印度没有留下早期的可信的历史文字记录。反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神奇的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所以,《吠陀经》有好多种,无一例外,都是你传我、我传他,一代代背诵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都认同《吠陀经》,咱们大家才叫做印度)

与佛教一样,印度教也分流派。不过,大家的共同基础都是《吠陀经》。凡是承认《吠陀经》的,都属于印度教。如果大家共同信奉《吠陀经》,那么,咱们就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印度。印度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什么是印度教信仰的核心呢?是种姓制度。在《吠陀经》的基础之上,婆罗门祭司们,建立和发展起来印度教。为了巩固自己的神权地位,也为了区分不同来源的、不同姓氏的和不同职业的族群,印度的种姓制度就产生了。

我们知道,印度的种姓,从高到低,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肤色。也就是说,肤色与种姓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比如,早期皈依的人们的种姓就普遍较高。印度教是在印度西北部发端的,那边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进入印度次大陆的地区,自然肤色较为白皙。印度南部,土著人口较多,他们皈依印度教较晚,而他们的肤色相对就黑一些。当然,这一切,都不是绝对的。

种姓制度,是传统印度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的保证条件。简单说,高贵的婆罗门,与谁同桌吃饭,吃谁做的饭,接不接对方递过来的水,都关系到是否洁净的问题。不洁是个顶大的污点。因为,如果因为不洁而被逐出祭司行列的话,那么,又如何实现自己对自己的来世的救赎呢?这个救赎的最高境界,就是涅槃。可见,涅槃的观念来自印度教,后来,被佛教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教的普度众生的观念,被印度教不容)

佛祖释迦摩尼是一个小王国的王子,出身于刹帝利阶层(大小封建领主与武士为主)。当时,刹帝利为了摆脱对婆罗门解释印度教经典的依赖,开始了自己的精神探索。通过在菩提树下冥想,佛祖释迦摩尼开悟了,从而创立了佛教。

那么,为什么说佛教是从印度教中分化出来的“异端”呢?因为,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和普度众生。否定了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就等于否定了印度教本身。所以,几千年以来,印度教打压佛教这个“异端”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印度民众大部分信仰印度教的原因,也是因为,作为个人,很难摆脱种姓制度的束缚。你一旦被逐出印度教,你就有可能在印度社会寸步难行。比如,如何决定同桌吃饭的人呢?你不在意,别人却很在意呢。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得以焕发了新的生机。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气氛。佛教的众生平等和普度众生的观念,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契合,使得佛教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反观现今的印度,真正的佛教徒,已经寥寥无几了。

所以说,佛教虽然最初来自印度,不过,佛教也是属于中国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