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做事有五个度:胸怀有宽度,办事有力度,读书有厚度,眼界有高度,说话要适度。

人生如同放风筝,掌握好收放之度,风筝才能越飞越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胸怀有宽度

佛家喜欢论“境界”,按照儒家的说法叫“胸次”,王阳明讲,做人应当“胸次悠然”。

王阳明是个性情中人,平生主张尽性而为。

在他看来,一切本该顺其自然。太过纠结在意,反倒成了内心的障碍。

王阳明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已经过去的事, 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 想它有什么益处吗?

这样胡思乱想, 只会失去清明之心,胸次渐窄,人也就走进了死胡同,是谓“著相”。

懂得享受当下生活的人,注重当下做到最好。

对于过去的得失,不做无谓的计较;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

他们胸怀宽阔、内心清明,所以他们是快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子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吉祥的事情才能容纳进来。

人的胸怀也是这样,王阳明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只有拔除胸中的杂草,去除那些无谓的烦忧,才能常保安宁祥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办事有力度

王阳明是心学宗主,却也是一位实干家。

在他看来,任何成就都不是凭空想来的。要想取得一番大成就,必得先下一番苦功夫。

如果做得不够好,一定是功夫下得还不够深。

只要工夫深,把该做的事都做好了,一切便会不求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阳明自己饱读诗书,却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一有机会就实践自己的兵法功夫。

他曾以钦差的身份,奉旨督造一项工程。

王阳明以兵法统御之方,对工程队实行军事化管理。

他组织民工演练“八阵图”,让民工劳逸结合,按时作息。对待手下的管理人员,也以兵法约束和指挥。

在他的领导下,工程队的效率远胜平常。

等到工程建设完毕,他对兵法的领悟也更深了。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在他看来,说话有说话的功夫,办事有办事的功夫,这些都得在事上磨练。

功夫下得越深,根基也就扎得越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书有厚度

王阳明认为,读书是为了积累人生的厚度。

书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善于读书,掌握其中精髓,相当于对很多未闻未见之事,有了一套腹案,遇事自然胸有成竹。

有些人脑袋空空、腹内草莽,遇到意料之外的事,自然手忙脚乱。

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凡有大志向的人,必定注意累积自己读书的厚度。

从书本中汲取的知识越厚重,遇到困难解决的办法也会多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阳明说,书一定要多读,但不强求全部记住。

多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开启智慧,更是为了在反复思索中存养本心。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逻辑使人善辩。

每读一种书,便能收获一种的好处。

有了知识的托举,人生便如顺水行舟、翼下生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界有高度

人的眼界,决定了起点。不管做事还是做人,都应往更高更远处看。

王阳明十三岁时,就向私塾先生发问: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他:读书考状元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的确,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参加科考金榜题名,便是眼前最要紧的事了。

王阳明却不以为然地说:考状元不算什么,读书做圣贤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太宗曾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取法于下,则无所得矣!

意思是说,想要做到的是一流,最后所能做到的不过是中流;

想要做到的是中流,最后所能做到的不过是末流;

想要做到的是末流,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到。

要有高于寻常的眼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话要适度

中国人讲究“出言有尺,说话有度”,其实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言语多寡不能定高下,而一旦越界却势必伤人害己。

王阳明说: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与朋友对话,不宜当面指责对方的过失。可以选择委婉地表达,才是更容易被接纳的做法。

古人说: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把握说话的分寸,守好言语的边界,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语》: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不是中间,而是适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做到不偏不倚、不消极、不过激,人生才能够游刃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