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引觞漫谈】

农民朋友们应该都经历过天灾的荒年,我记得老家里前几年就发了一次大水。我家虽然在黄河边上,但已经是黄河下游,其实挺少出问题的,上一次发大水还是我妈妈小时候。

而且那次的大水也不是因为黄河泛滥,而是连续几天强降雨,下雨下的太多把庄稼都给淹了。我那时候上大学,都不知道这回事情,中间一次回家上坟,看到农田里都是几十厘米深的水,那时候政府还没有过来排水,就感觉很震惊,那是我第一次明白颗粒无收是怎样的一个境况。

不过现在对农村的政策也好,后来听我奶奶说,政府里有补偿,然后抽水的钱也是政府出的,自己其实没亏太多。共产党知道重视农民,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可是在古代,农民们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收税,虽然有年景如何的考量,但是发展到后来随着制度的逐渐腐化,本质上还是压迫农民的,虽然收税制度的初衷并非如此,也很知道从农民的角度考虑,但是政策执行久了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积压下来,农民的生活就没有那么好过了,人们纷纷的卖身为奴,土地兼并也就越来越严重,国家的根基动摇,它的命运,也就不长久了,一直到近代的土地革命,才彻底解决了土地分配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其诗境】

今天来看宋代的一首悯农诗,宋代在军事上被人诟病,但是经济文化上都非常的繁荣,发展的很好。可是,社会发展的多好似乎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并不大,仍旧会有官员来收税,还会克扣许多,仍然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看天吃饭,一年又一年的这样过下去,土地里长出的果实除了饱腹,更多的还是成为了上层贵族挥霍的资本。

虽然说农民在历史上的日子一直都不怎么好过,他们的目标永远只是吃饱穿暖,可是就连这种基本的生存条件有时候都很难满足,一旦碰到天灾人祸的荒年,往往要面临揭不开锅的厄运。中国的劳动人民伟大,就伟大在这种韧性上,有了百折不挠的韧性,有始终不放弃地活下去的念头,才有了现在的一切。

不过他们的处境,有时也是着实的可怜,所以才有了古往今来这么多优秀的悯农诗,今天这首来自杨万里,我们一起随着他的诗歌,进入到当时的农村生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典原文】

悯农
宋代: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条分缕析】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在描述农民处境艰辛的一年,这一年里农民遭受了各种各样的天灾。可是作者杨万里在布局谋篇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本来已是难得一见的苦难,在这首诗中就更加具有普世的感染力。现如今我国人口的大多数还都是农民,就更不用说当时社会了,这首诗能够在社会上流传如此之广,如此受人欢迎,与它的受众之广,情意之真切是分不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句写了两种天灾。一种是旱灾,今年种的稻子,因为下雨下的很少,所以结实的很少,再没有了之前漫山黄遍的丰收场景。第二种是早霜,今年的天气冷的快,寒霜来的也快,霜冻摧毁了荞麦,耽搁了它们开花结实的时机,导致的后果就是颗粒无收。农民们辛苦了一年,结果对收获的期待连连落空,以至于生计都成了问题,心境的凄惨可想而知。

第三句是一个转承的句子,承接着上文的颗粒无收,说农民已经做好了准备,要忍饥挨饿度过这艰难的一年,熬到明年开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第四句又一个转折,挨饿就挨饿吧,偏偏还碰上了闰月,本就难熬的时间又多了一个月,不知道这大地之上又要多几户家破人亡的农家!

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层层叠加与步步的推荐,将农民的苦难一层层,多角度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的悲悯和同情。事件本身具有真实的力量,杨万里带着眼泪写出来, 就更加的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