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从何时起,“熊孩子”一词在网络上频频出现,一时间熊孩子似乎也多了起来。不久前,湖南长沙一位小男孩就登上了热搜,他跟妈妈一起去超市,把超市里的桃子全用手指戳了一个洞。最后,妈妈只能把戳洞的桃子全部买回家,令人哭笑不得。网友们调侃道:回去有你好果子吃。

看了不少网友的评论,大家的观点趋于一致,这样的熊孩子应该好好教育,不可否认,孩子的行为确实不对,是应该教育,但是我们是否深入地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难道仅仅是调皮捣蛋,故意做坏事吗?

我们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只看表面,如果和孩子深入沟通,我们才会发现孩子灵魂深处的可爱,或许他戳桃子是把他当成了幼儿园的美术作品,或者想表扬一下桃子,给每个桃子的额头打一个红点。

我的这些想法脑洞虽然有点大,但孩子真的会异想天开。回想一下,我们从小到大,没做过一件熊事吗?我小时候做过一件非常熊的事,听妈妈说那时我不到3岁,我和姑姑一起剥豆粒,我有些流鼻涕,无意中发现把豆粒放在鼻子下方,用力一吸,就可以把豆子吸进鼻子里,结果我把豆粒吸入鼻子里,出不来了,家人急急忙忙把我送进医院,弄了好久,才把豆粒弄出来,把妈妈吓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回忆起这件事,我和妈妈可以谈笑风生,可当初妈妈也一定被我这个熊孩子吓得魂飞魄散吧?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那两个“熊”孩子也给我惹了不少事,老大一岁半时,将一把钥匙捅进了电瓶车的充电口,顿时火光四射,孩子的手被熏得一片漆黑,还烫了两个大水泡,吓得我和老公魂飞魄散。

总之,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少做不了熊事,每件熊事背后不一定都是故意要惹事,给父母找麻烦,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狠狠地教训孩子。

“熊”孩子惹事大多是好奇心使然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熊孩子,它是网络语言,常用来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无法无天,并且暂时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一般泛指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昵称之意,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牛顿因专心致志地做研究,误把怀表当成鸡蛋放进锅里,法布尔为了研究蚂蚁,可以趴在地上观察蚂蚁一个下午,他们都可以称之为熊孩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待熊孩子,我认为不能一概抹杀,若孩子是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骂人,说脏话;同学蹲地上系鞋带,上去踹别人一脚;偷偷地把同学作业本藏起来等等,若孩子明知故犯,且品质恶劣,这才能称为熊孩子。

倘若孩子不是有意为之,比如喝牛奶的时候,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了床上,或者出于好奇干了“坏事”,比如,用肥皂和洗洁精混合吹泡泡,对于这些行为,我们不能动辄打骂,尤其是孩子出于好奇做了“坏事”,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孩子有了好奇心,才会主动去探索和思考,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领,五六个月的孩子,就开始尝试用手指撕纸,听到刺啦刺啦的声响,他会开心的手舞足蹈,再大一些,孩子会把东西反复丢在地上,捡起来,再丢下去,这是孩子在练习因果联系。

可是,不少父母不了解孩子这样做是在学习,而是把他看成是捣蛋行为,呵斥孩子,导致孩子不敢去尝试,好奇心也会在家长的管束下慢慢抹杀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奇心不需要刻意培养,只需要好好保护。首先,父母要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会大大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其次,不要给孩子过多约束,孩子玩沙土怕弄脏衣服,孩子跑一跑怕摔跤,管束太多,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变得胆小,畏首畏尾,好奇心也会被掩埋。

规矩与好奇心如何平衡

英文中有一句谚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好奇心害死猫。让孩子保持好奇心是好事,但同时也增加了危险的指数,因为孩子会因为好奇,做出很多危险的行为,曾看到过一则报道,有一个男孩特别喜欢化学,偷偷地在家里做化学实验,结果把房子点着了。

虽然好奇心是值得保护的,但同时也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让孩子在守规矩的前提下,保持好奇心。我家老大上小学四年级,他非常喜欢物理、化学,很想知道家里的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想知道把白醋和小苏打放在一起会怎样。

对于孩子的好奇,如果我不满足他,他一定会想方设法地背着我折腾,于是,我干脆给他买了一套化学和物理实验器材,让他尽情地做实验,对于那些危险的行为,比如点火,我会告诉他,必须在爸爸的看护下,才能做实验。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让孩子听话、守规矩,就抹杀掉孩子的好奇心,不让他去动手,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保护好孩子的前提下,让孩子尽情地天马行空,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思想活跃,爱思考,爱学习的孩子,家长就不用担心孩子厌学的问题了,会让我们省心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