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文学家王小波的爱人、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先生曾经对“婚姻就快消失了”这一命题发表过见解,她认为婚姻也许开始变弱了,不如之前那样有社会地位,但绝对不会消亡。

如今的中国,婚姻率确实在降低,并且越来越多的婚姻走向分裂,离婚率日渐上涨。为什么愈发多的年轻人决定不走入婚姻殿堂了呢?这一结果的出现是由多个原因驱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后的女性

婚姻在产生之初,是为了合理化部落之间的生产方式与资料,与男女分工相照应,同时可以延续各自的家族。

所以,在人类社会之初,婚姻是群婚制。当时的人类社会组织是氏族,是基于血缘的,所以婚姻也是基于杂交的群婚,相较于今天比较杂乱。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亲属制度、婚姻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由群婚制演变为对偶婚、多偶婚以及最终的一夫一妻制。更加细化的人类社会分工,也赋予了婚姻更加丰富的内涵。

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财产继承,男女结婚之前,男方会为女方提供聘礼,因为女方之后就要嫁入男方的家庭,成为家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就意味着,个人的人生会自此发生改变,以其妻子的身份进行社会生活,聘礼是给女方家中的一种“补偿”。

同样,女方会被赋予多个社会身份:首先就是妻子,应该完成家中的一些家务、对家庭进行经济补贴、负担生子养育的义务;

其次是儿媳妇,除了父母,也应该尽到赡养公公婆婆的义务;最终是母亲,这又是一个新的社会身份,应该承担对子女生理及心理上的养育责任。

所以,女性在进入婚姻生活之后,作为个体的社会身份就被很大程度地“挤压”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要放在自己的小家庭、男方及其家人身上。

因此,现今社会中的一些女性,越来越不愿意进入婚姻生活了。在社会当中,不管是传统观念、家庭与社会还是个体之间,都会对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存在一定的固有观念及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在某些人眼中,女性的职责就是生子、为家庭操劳一生,仿佛这样才合乎社会标准形象。这其实十分不合理,因为女性最终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剥夺”她们本应有的权利。

城乡结构的发展

尽管目前城市化率愈发提升,越来越多乡村成为了城市或城镇,但伴随着城市化率的提升,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许多传统文化中存在与婚姻有关的“规矩”或“礼仪”,城乡差距拉大之后,“天价彩礼”等现象就屡见不鲜了。但是生活尚且压力很大,许多家庭实在没有多余精力去负担彩礼,结婚便一拖再拖。

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还有来自于家庭、各种关系间的种种矛盾,“恐怖”的婚姻让年轻人不敢上前。对于女性而言,婆媳关系、男方脾气、婚后压力、子女养育等,也会让她们更加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信息发达,来自西方的女权主义、不婚主义也传入国内。国内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会被类似的思潮影响,对婚姻变得有些“敬而远之”。

归属感与内心依靠

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需要归属感与依靠,不可能每天居于危险与不确定的生活之中。

目前,主要适婚的人群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观念比有兄弟姐妹的人更加自我,在恋爱和婚姻的事很少会选择妥协。

从生活角度来看,婚姻会给年轻人带来许多难以接受的改变,毫无疑问是无法给其提供归属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保持单身,那么所有婚姻可能带来的问题都不会出现,生活自由且不受约束,何乐而不为。我们应该由这一现状中思考更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