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到了现代,遵义都还因为这个原因成了著名的红色景点,而黄大发所在的草王坝村,便位于遵义市播州区,这就可以知道当地的地形对交通来讲有多么不方便,也就知道黄大发为什么一定要修建一条水渠,更知道他修建这个水渠的难度有多大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讲的是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粮食就很难继续生存下去,而与粮食同样重要的则是水。

历史上人们选择聚居地,基本就看中两个因素,那就是土地与水源,有了便于耕作的土地,那就有了粮食,有了井、河、湖之类的水源,那水源就源源不绝,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就有了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最开始的时候,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的草王坝村是有水源的,那就是一口井,只是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这口井已经渐渐无法满足全村上千人的用水需求,草王坝村也就陷入了缺水的困境之中,因为缺水所以无法进行大规模地生产活动,也因此陷入了“想吃白米饭,大年三十喝米汤”的困境之中。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成为了草王坝村的村支书(当时叫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眼见得家乡人们的生活为水所困,为了打水需要在井旁24小时不间断排队,才能打上一些浑浊的井水,而用不上井水的乡亲就只能去村外的水源地挑水,每挑一次水最快也需要走两个小时,还要走很多陡峭的山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子下去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年轻的黄大发决定来改变这一切,要修建一条水渠将水给引进来,以此改变村子的缺水面貌,让乡亲们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地去取水,也就可以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用于生产生活,从而让村子变得富裕起来。

然而这却谈何容易,草王坝村所在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地方,出了名的崇山峻岭,偏僻难行。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山西人杨端率领亲戚子弟入播州平叛,成为播州的世袭土司,播州杨氏就此统治了播州一千多年,直到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才被灭掉,不管中原如何风起云涌,播州杨氏始终不动如山,倚仗的就是播州这个地方山脉交错,地理位置相对闭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的黄大发向乡亲们做出了“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的承诺,组织成立了一个施工队,草王坝村“与天争水喝”的项目就这样轰轰烈烈地上马了。

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现已85岁的黄大发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时依然历历在目:“修水沟用了13年,一共打出15公里,由于水沟要从山中穿过,因此打了116米的隧道,打隧道时花了8000块钱,用铁锤钢钎一锤一锤地打下去,打了就把人推出来,一天一晚可以打一米长,这隧道就打了半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过13年奋斗以后,这条水渠看上去是修成了,但事实上却没有成功,因为当时的建筑技术不过关,没有水泥混凝土这种材料,当时主要用的是黄泥作为构体,结果没晒多久就会开裂,水冲过来就会冲垮,因此这个水渠经过十多年修修补补以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废弃,村民们也为此大感失望。

只有黄大发依然信念坚定,他在发现问题以后毫不气馁,一直寻找着解决这个技术问题的机会,在1989年的时候听说可以去水利站学习后立刻就报名了,尽管仅有小学文化的自己学习基础比较差,但是学习却一点不落下,在晚上下课以后还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预习复习与同学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过三年的技术学习以后,黄大发又回到草王坝村号召乡亲们重修水渠,由于上次的失败,很多村民都对此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说:“这个水渠要是修得成,我以后就用手掌心吃饭!”而黄大发则表示:“这个水渠要是修不成,我把命给你!”

更多的乡亲受到了感召,纷纷出钱出力支持修水渠,最终这个全新的水渠在1995年修成,从此草王坝村的村民用水就变得非常轻松方便,不再需要那么艰苦地去井旁排队,更不需要花好几个小时去挑水了。

这条水渠一共绕过三重大山,穿过三道绝壁,穿过三道险崖,并且在修建过程中没有任何伤亡事故,只是黄大发本人因为修渠而背上一万元的债务还不上,导致养老保险被扣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也是在修渠的过程中,黄大发的二女儿生了重病,他却无法赶回去,更来不及在第一时间将家中老牛卖掉凑医务费用,以至于二女儿在23岁的年纪就早早离开人世,这成为了黄大发心中一辈子的痛。

这条水渠被当地群众自发命名为“大发渠”,从开始修建一直到真正成功,一共花了36年,黄大发也因此被人们誉为贵州的“当代愚公”,他的事迹被人们拍为了电影《天渠》。

有人说黄大发这样的行为很“傻”,但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一点小事,我们国家很大,如果每个人都做一点小事,那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17年,他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并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感动中国》节目组给他的颁奖词是:“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