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俄罗斯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这当然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安娜、沃伦斯基,甚至卡列宁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多样性,但这些并不是今天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部爱情小说,放到“历史”类的标签下本来会显得奇怪,如果再多探究人物的性格决定命运,就更加本末倒置了。

在这部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居然是列文,一个不太被人注意到的主人公,甚至在2017年俄罗斯拍摄的8集电视剧中居然都没出现。我个人认为,列文代表托尔斯泰世界观的转变,作者通过列文和沃伦斯基两家人的对比,呼应开篇的第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个双线的风格历来受到太多的争议,如果把《安娜·卡列尼娜》理解为追求自由的爱情俗套小说的话,那么列文实属多余,当然如果把作品再拔高一些,列文则是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最直接的显现。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1873年至1877年,所描述的背景则是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列文,作为进步地主,他的行为,表明了托尔斯泰在面对十九世纪中叶的俄国形势时的改变与应对。

欧洲从十九世纪3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改革,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产阶级天生带有妥协性与软弱性,他们的革命不彻底,这才有了1848年的对无产阶级的背叛,当然这里就不提了。俄国位于欧洲的最东边,实际上是相当落后于欧洲主流国家的,直到50年代才开始有资本主义的声音,面对欧洲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非常担心本国人民骚动,于是于1861年2月19日颁布《1861年2月19日法令》,规定在一段时期内解放农奴

法令宣布农奴立即取得人身自由,不受地主支配。解放后的农奴成为农民,享有家庭生活的自由,法律承认他们的私人财产,允许他们担任公职、从事工商活动以及同他人或者机关签订契约。

地主与农奴之间的经济关系预定在两年内实现。在此期间,地主应拟好专门的法律文书,上面记载每个庄园中的农奴和土地数量,并计算出农奴获得土地的份额和义务。之后农奴成为临时义务农民,需要履行对地主的义务。农民要赎买份地,需要一次性缴纳赎金总数的20%-25%,其余的部分由国家交给地主,这部分钱作为农民的债务,以49年为期陆续偿还本息。

这就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经济核心,对应到小说里,列文求婚吉蒂失败后返回自己的农庄,开始着手农业改革,实际上就是对《1861年2月19日法令》的执行。当时俄国的地主大多对《法令》持反对态度,甚至直到1871年,《法令》颁布10年后,全俄仍有超过30%的农户处于“临时义务农民”的地位,即没有真正获得自由与财产。但列文想更彻底的解决地主与农民的关系的问题,他热爱劳动,喜欢经营农业,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感到不愉快,认为这会损害传统的俄罗斯农村基础,这无疑反映了托尔斯泰的世界观。

然而,实际上沙皇的《法令》并没有平息社会的骚动,反而更加引起了农民和平民知识分子的运动,亚历山大二世对俄国部分省份进行了《法令》的修改,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民间的反对力量。与此同时,地主贵族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开始被迫进行改革,从1864年到1874年,俄国进行了地方自治改革、市政改革和司法改革,其中的地方自治改革在小说中也有体现。

地方地址改革是把关于地方的经济、初等教育、医疗和兽医服务等事务交给县地方自治局和省地方自治局去处理。地方自治局议员的选举中既有贵族成员,也有农民代表,定期举行议会,常常就某一问题吵得天翻地覆。

回到小说里,沃伦斯基在和安娜结束了意大利旅行之后短暂的在圣彼得堡停留,之后回到自己的封地,建设医院,然后参加县贵族选举,和列文交谈,在与安娜的感情遇到瓶颈时开始醉心于县自治改革。同一时期列文和安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也在县地方自治局里担任议员,但是列文认为资本主义的自治改革并不能解决俄国农业的问题,他想在俄国发动一场不流血的农业革命,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列文的执着与坚持,正是托尔斯泰对十九世纪70年代的资产阶级改革的不认可的表现。

俄国资产阶级改革后,新兴的资产阶级获得了大量的金钱和劳动力,生产得以发展,进而发生产业革命,于是需要新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和海外销售市场,针对这种局面,对外扩张就是必然的结果。俄国于十九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两场战争,先是1864年到1873年吞并中亚细亚,即现今的中亚五国。随后又于1877年介入塞土战争,对土耳其宣战,而沃伦斯基在安娜死后心灰意冷,一心求死,也是参加了这场俄土战争。至此,《安娜·卡列尼娜》的历史背景与书中情节的对应,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