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美国佩里叩关之后开始了海军的发展历程,作为幕府末期的海防建设,受限于经费和思维观念,仅仅只能从欧洲购买小型舰船以自卫。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富国强兵的进程加快,海军的发展也开始步入正轨。由于日本是一个传统的岛屿型国家,内在的自卑意识和国土的局限使得日本对于扩张海权、发展海军有着非常强烈的执念。虽然国力有限,但是制造或购买新式的大型军舰一直是日本的海洋之梦。所以在明治时期,日本倾举国之力购买军舰,快速巡洋舰吉野号和主力舰船“三景舰”都是在这一时期进入到了作战序列之中。后来由于获得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日本的军事工业和购舰预算更是大幅度提高。日本的海军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已经拥有了超级的巨型战舰大和号与武藏号。这两艘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战舰是日本海军的灵魂,也是日军对外侵略的大旗。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景舰、吉野号与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向西方购买大吨位的舰船最早始于明治初期,由于明治维新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新式陆海军,所以日本开始向荷兰、英国等西欧国家购买舰船。其中由英国购买的军舰成为了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主力。据《日本海军史》记载:

“向英国订购的3艘军舰,于1878年竣工,同年开到日本。这就是‘扶桑’号、‘金刚’号和‘比睿’号3艘军舰。这几艘舰只集中了当时英国造船技术之精华,对发展中的明治海军来说是划时代的。其中‘扶桑’号铁甲舰,排水量为3,777吨,航速13节,装有9.5英寸炮4门,6.7英寸炮2门。”

这些军舰对于一个正常国家而言已经足够,但是日本的野心已经完全超过了他本身的国力,他所希望的是早日拥有称霸太平洋的强大军力。所以向西方购买军舰的预算一直都没有停止,这也成为了当时日本海军最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新建本土舰船方面,日本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与物力。日本的重工业原本就不发达,特别是铁矿石的质量和数量不足以建造优良的巨型战舰。所以日本的本土造舰计划进展缓慢,远远达不到他自己的预期。在1870年日本海军省就提出了要建造两百艘军舰的巨型计划,但是由于国家的力量不足而最后不了了之。1873年,日本将计划延长了时间线,逐年增加自己的本国造舰计划。据史料记载:

“国内建造的第一艘军舰是‘清辉’号(890吨),1873年(明治6年)11月在横须贺造船厂动工,1776年竣工;第二艘是‘天城’号,1875年动工,1878年竣工,第三艘是‘磐城’号,1877年动工,1880年竣工。这样,在明治政府成立后10年,日本总算有了自己建造的军舰”。

这一时期,日本国内的重工业基础还很薄弱,这样的产能基本上已经是极限。加上国家缺乏必要的生产和科研预算,科技水平有待提高,所以进展迟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十九世纪中晚期,中国的北洋水师崛起,日本海军面对这一强劲对手倍感忧虑。日本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海军募款和特别国债,从民间汲取财富。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日本天皇减少餐食,节省金额向海军提供款项也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由于这样的努力,日本海军中开始有了新型的重要战力,也就是快速巡洋舰吉野号和三景舰。“三景舰”是以日本国内三个著名景观命名的舰船,分别是松岛舰,严岛舰和桥立舰。据资料记载:“这3艘舰的排水量均为4,278吨,是无装甲防护的海防舰,从性能上讲虽然尚远不及定远号和镇远号,但是各装有一门320毫米的巨炮。”而在性能方面的不足则由快速巡洋舰吉野号来补充,从速度与威力两个维度来构建日本海军的整体实力。吉野号是在“1892年正式动工,次年建成,排水量为4,200吨,装有4门6英寸速射炮和4.7英寸速射炮,航速为22.5节,被视为当时最快的军舰”。这几只舰船就是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主力部队,带给了北洋水师以重大的伤亡。作为当时海洋战争而言,航速与火炮是战争的重点,北洋水师的火炮虽然与日本三景舰旗鼓相当,但是弹药不足。而速度上更是远远落后于吉野号,因此而导致大败。日本海军在这次战争中悍然占据了我国台湾地区,更是获得了一大笔不菲的战争赔款。这笔赔款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汇到了海军的预算账面上,日本海军也因此开始大规模造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级战舰大和号与武藏号

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海军的战争欲望被彻底点燃,沉睡的海洋之梦也被唤醒。日本开始寻求建造世界上最大吨位的战舰。似乎所有的东方文明都对于“世界之最”有很深的追求,日本的超级巨舰之路通过日本内外的努力走的非常顺利。从实际的军事来看,二十世纪上半叶已经是航母和海军航空兵的时代,传统的战舰作战已经逐渐被淘汰。耗费巨资修建如此的庞然大物,形式大于意义。这两艘巨舰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7.2万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美两国的的最大战舰排水量也不过3.5万吨。日本由此来彰显自己的海军实力,同时也是为了反抗英美等国。在一战后,世界各国就海军裁军问题达成了共识并且签署了条约。美国、英国、日本的军舰排水量被人为固定在了10:10:6的数字之下,日本一直对此心怀不满。而大和号与武藏号就是为了向世界展示日本正式突破了条约局限,开始大肆扩张海军发展。就在日本宣布退出国际裁军条约的那一日,大和号正式装上了龙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和号与武藏号完工后,日本也在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海军的狡猾与善战成为了世界各国挥之不去的噩梦。他们仅仅以半年的时间就占据了几乎整个东南亚,更在泗水海战中大败全歼英美荷澳四国舰队,骁勇善战之名威镇寰宇。如果不是盟军在中途岛消灭了日本的航母主力,那么世界发展的格局就会更加难以预料。而日本海军正是在大和号和武藏号的旗帜下不断攫取战果,这两艘舰船基本上没有参与过什么重大的战役,也没有立下过汗马功劳更多是一种标志性的意义。据伊藤正德的《联合舰队的覆灭》一书中记载:

“巨型战舰的建造纵然违反华盛顿裁军条约的精神,但其目的决不是为了挑起战争。真正的用意在于借助大海军的威力,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加藤友三郎的重大战略思想依然从根本上统治着海军。7万吨的巨舰宛如一座钢铁的屏障,指望其在和英美的交涉中发挥作用。建立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敢轻视日本的实力地位,这就是日本建造巨舰的指导思想。”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巨型战舰似乎真的成为了日本海军的保护神与吉祥物,日本官兵在这两艘海上城堡的注视下越战越勇。但归根结底,二十世纪中叶的海军作战已经是飞机的天下,移动迟缓的巨型战舰只能是飞机的靶子。最终,这两艘巨型战舰都成为了海底的残骸,随着日本夜郎自大的海洋之梦永远沉眠在了深渊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日本在十九世纪末期大力发展海军力量,重视速度的吉野舰和重视火力的三景舰都是日本主力舰船,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给清朝带来了重大伤亡。凭借着战争赔款,日本海军力量不断繁荣。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日本已经开始着手建造巨型战舰,排水量7.2万吨的超级战舰大和号和武藏号横空出世。它们成为了日本海军的象征,但是由于形式大于意义。最终被击沉,成为了海底的残骸,随同日本法西斯的海洋梦一道永远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