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国际政局可谓是风云变幻,诡谲异常。大萧条的阴影还笼罩在欧美大地,法西斯势力的纷纷崛起也让世界充满了变数。国际政治的走向历来缺不了外交人员的纵横捭阖,在远东地区的苏联成为了大萧条时期的世外桃源,因而引人侧目。法西斯希特勒登台后,德国与苏联的关系也是暧昧不清。而东亚的日本向来和苏联不睦,领土和权益的争端严重。但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这两个国家却走到了一起。当战争的硝烟已经在地球上开始弥漫之时,一纸《日苏中立条约》又为世界大势的走向平添了几分猜测和遐想的空间。当时的苏联好似外交领域的变色龙,充满了不确定性,其长袖善舞的外交态度也令整个世界摸不到头脑。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战时和的日苏关系与《日苏中立条约

日本和苏联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东北亚地缘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两方势力。在二十世纪初,日俄战争中日本顺利击败沙皇俄国,这给俄国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战争回忆。而日本也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五大强国。当时的苏联虽然一直被西方政治围剿,但是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成为了大萧条浪潮之下的幸运儿,国内的生产发展一直比较稳健。其军事工业和陆军实力也成为了世界上不可小觑的强大存在。日本也始终将苏联视为日本军队的假想敌。据《日本海军史》记载:

“俄国的宿愿是将欧亚大陆连成一片,自己独霸,其手法是先近后远,先易后难,逐步扩张领土。故欧洲东部,亚洲北部,凡与其接壤之国,无不受到其侵略。若俄国势力进入东海,夺取了良港,驻扎了海军,就难以制止其扩张野心,将成为两大洲之大害。故日本须首先提高警惕,制定对付侵略的作战方针。”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日本和苏联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而且由于在库页岛的归属和东北亚自然资源上的开采问题上有重大分歧,日本和苏联内部一直也存在严重的纠纷。因而他们互不承认对方在东亚地区的势力范围,在这些矛盾的激化下,最终日本和苏联于1938年和1939年爆发了张鼓峰和诺门坎两次大规模战。结果是日本失败,苏联惨胜,战后日本随即开始寻求日苏两国的新定位和国家外交关系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是促成这种转变的重要推手,松冈洋右一直希望能够实现自己“亲欧、友苏、防美”的外交设计蓝图。他更希望将苏联拉入轴心国国家体系之中,扩大自己争夺世界霸权的赢面。因而他提出了转变日本外交战略的政策。据《大东亚战争全史》记载:

“通过德国调停,促使苏联出卖库页岛北半部。如果苏联不同意,则作为有偿地放弃库页岛北半部利权的补偿,使苏联答应在今后5年内供应日本250万吨石油。不过,总之,我方为此是要援助库页岛北半部增产石油的。承认苏联在新疆和外蒙的地位,并且放弃日本在远东海域的部分渔业权利。帝国将在战后的媾和会议上将主张把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即:大东亚圈、欧洲圈(包括非洲)、美洲圈、苏联圈(包括印度、伊朗)。(英国保留澳洲和新西兰,大致与荷兰同等对待)。”

这样的谈判条件很明显就是想要和苏联达成某种交易,甚至是在拉苏联入伙瓜分世界。松冈洋右依靠着这份极具诱惑力的谈判条件和苏联外长经历了多方谈判后,最终促成了《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

1940年4月13日,日本和苏联正式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苏联领袖斯大林也非常乐见这份条约的签订。在条约生效后的庆功宴会上,斯大林高呼“我们都是亚洲人”,种种表现都显示出日本和苏联的外交关系进入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蜜月期。这份条约中规定了

“第一条,两缔约国约定,维护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互相尊重缔约国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第二条,当缔约国一方成为一国或两国以上的第三国军事行动对象时,缔约国另一方须在该纠纷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中立。
第三条,本条约自两缔约国完成其批准之日起生效,有效期间为5年。如两缔约国任何一方在期满前一年未通知废除本条约时,则应视为本条约自动延长5年。”

而其他一些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双方都同意将其留到条约签订后的几个月再进行商议和讨论。但是,日本在事前幻想的将苏联也拉进轴心国大本营的计划却最终成为了泡影。因为日本和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后不久,轴心国最主要的成员德国就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这既是法西斯轴心国内部的同床异梦,也是整个亚欧大陆秩序重组的重要关键点。可以说是荒唐之中也带有了一丝嘲讽,如果德国可以和日本有着良好的信息互动,那么可能苏德战争的走向就会彻底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在《日苏中立条约》中的战略衡量

苏联在《日苏中立条约》中的战略衡量

这份条约在苏联手中很快就获得了通过,其中的深意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实际上就当时的苏联状况而言,的确是出现了耐人寻味的情况。首先就是从名义上来讲,法西斯轴心国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对付苏联,这种口实世人皆知。但是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认为苏德两国已经握手言和。但是,德国实际上就是使用了语言游戏,将自主权和开战权全部都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而苏联方面也洞悉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更加担心会同时受到来自德国和日本的同时进攻。当时的日本军力在张鼓峰和诺门坎已经让苏联人感到狼狈和吃力,所以他们希望日本可以保持中立。整个条约的内容重点就在于“中立”二字,其余的权利问题于事后都在日苏两国的谅解中消失殆尽。此外,苏联的外交长期具有变色龙的特征,它本来就因为政治制度的不同而被西方国家疏远。在大萧条中,它更是没有受到波及,所以西方国家甚至不惜采取“祸水东引”的政策来诱使德国在初期进攻苏联。因而,苏联的外交是务实外交,立场和信念都可以随时改变。因而才会显示出这样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日本的野心也在苏联的眼中,当时的日本对于美国的外交方向已经出现了转变,国内对美开战之声此起彼伏。对于日本来说,美国距离日本尚有一段距离,而苏联却是近在咫尺。如果苏联从远东出兵,那么就会直接插入日本的内海和本土。日本眼中最神圣的东京和京都就会受到苏联军队的直接威胁。所以当时掌权的军方也赞同改善日苏关系。据《大东亚战争全史》记载:“陆军希望通过外相亲自访欧或许多少打开调整日苏邦交的局面,因而强烈认为,外相访欧的重点是关于调整日苏邦交的问题,而对德意的访问只是礼节性的。”这也就使得这份看似奇特的外交条约可以被双方顺利接受,而日本和苏联这两个数年前还是世仇的国家,在一时之间把酒言欢,关系融洽到了极点。而且这并非是表面文章,在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并没有和德国一道出兵苏联。而苏联在条约生效期间也没有对于日本采取军事行动,直到五年后条约到期才发兵进攻关东军。由此可见,苏联和日本的这份《日苏中立条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二战的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为了避免苏联进攻日本本土,让他能够有足够的作战空间来对付美国。所以在1940年前后,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为代表试图改善日苏关系。而苏联方面也考虑到德国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所以也赞同了日本的外交策略。《日苏中立条约》由此而诞生,这一条约的有效期为五年。这五年间正是太平洋战争的阶段,苏联始终没有参与其中。直到1945年,日本败局已定时,苏联才出兵东北,击破了日本关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