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一些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几次三番被命运按在地上狠狠摩擦之后,他们开始嚷嚷着: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但他们不是真的热爱农村生活,他们中间有些人甚至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他们没有听过蛙鸣,没有闻过稻香,他们只在书里读到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于是他们开始憧憬农村生活了。城市的生活越悲惨,他们越想去农村。他们把农村想象成桃花源,想象成避世的乐园、养生的天堂。

事实真的如此吗?也许陈师道这首诗可以告诉他答案。

《田家》
宋·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名叫做田家,写的自然是田间地头农民农生的事。以往讲诗,笔者都喜欢按照诗词顺序,挨着讲,一句一句解读,一般的诗歌大体上都遵循着“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所以这样对于理清诗歌的脉络是很有益处的。

但是这首诗,笔者要换一种思路,也希望你能换个角度来读诗。我们从后面往前面读: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诗人说:人们常说田家生活安乐,但这背后的苦难你们哪里知道!这一句回答那些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却嚷嚷着要回农村的人,是十分妥帖的。

具体我们来看: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这是诗人描述的苦难之一,昨夜大雨积水达数尺,锅灶底下淤积一层泥。“三尺”表示数尺,虽是夸张手法,但是雨之大也是可以想象的。

而“灶下已生泥”一句没有农村生活的人,是难以理解的,这个泥不是我们脚上带的泥,而是土灶浸泡在水中形成的淤泥,表明灶台已经损坏了,没有灶台,如何做饭?另外既然灶台都已经泡在水里了,可想昨夜的雨有多大,已经引发了洪灾。

洪灾和旱灾对于百姓而言都是毁灭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说那是古人,今天是断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若遇着暴雨,见不着那稻花香,听不得那蛙声,那我就安心待在家里,赏雨景,品清茗也是很惬意的。这就是外行人说的题外话了。

在农村遇见暴雨,若想守住那一田稻谷,必得到田埂边走走,看排水是否通畅,若遇着哪里堵了,就得用锄头或者直接上手疏通一下,否则不多时,田埂、稻苗就顺着水一起走了。到时候别说稻花香,连稻谷尸体怕是也寻不见了。

扯远了,回到诗歌,我们继续看,除了天灾,还有人祸。“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可以概括为人祸,不管历朝历代,苛捐杂税和徭役都是农民身上的两座山。苛政猛于虎。凌晨鸡鸣而起,夜幕犬鸣而归已见艰辛,但因官府劳役,几成没日没夜,毫无定时。

而在那些官员,那些统治者眼里,认为农村生活简直太美好了,山也美水也美。当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农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显著提高,但是艰难苦辛依然如故,他们大多数教育孩子读书的根本想法就是——脱“农”皮。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种艰苦,外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所以那些嚷嚷着要回农村的人,不妨来读读——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