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乌克兰国土面积60万平方公里,居欧洲第二位,人口4800万,居欧洲第四。在苏联时期乌克兰的钢产量曾居世界第五,刚独立的时候,因为苏联的众多核武器都在乌克兰境内,使得乌克兰一度成为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的世界第三核大国。这么一个国家,它的独立与民族性,在历史上也是充满了戏剧性的。

乌克兰的历史

乌克兰的历史

乌克兰的领土是东斯拉夫文明的发源地,公元九世纪出现了最早的东斯拉夫国家,称为罗斯。如今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个民族都是由之分化演变出来的,而且基辅罗斯发展的很早,在它已经是重要贸易中心的时候,莫斯科的大部分地区还都是荒草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辅罗斯的范围

公元十三世纪,蒙古东侵,几乎罗斯的全部领土都沦陷成蒙古金帐汗国的领地,只有西南边陲的加利支-沃伦公国在波兰和其他基督教国家的支持下保持独立,因为在古俄语中,“边区”这个词发音和“乌克兰”一样,于是便有了“乌克兰”这个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帐汗国与罗斯

公元十四世纪,金帐汗国控制下的罗斯分裂成三个部分,东北地区的领地逐渐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西北地区的领地变成了白俄罗斯,西南地区则成为乌克兰。

公元十七世纪,乌克兰开始反抗波兰。1648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起兵反抗波兰,失利后受到镇压,他首先求助于土耳其,和占据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但都没有获得成功,不得已之下求助于俄罗斯,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和俄罗斯签订了《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宣布乌克兰接受俄罗斯的保护。事实上赫梅利尼茨基并不是全乌克兰的统领,他只是占据了乌克兰的一小部分地区,他签那个条约也可以看作是慷他人之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佩列亚斯拉夫协议

俄罗斯人根据《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开始对乌克兰实行保护,出兵进攻波兰的领地,在1667年占领了第聂伯河左岸的东乌克兰地区,宣布这部分的“乌克兰”并入俄罗斯。而第聂伯河右岸的西乌克兰地区,则要等到1795年,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第三次彻底瓜分波兰后才最终并入俄罗斯,也就是在那次瓜分中,波兰彻底亡国,而最初抵抗金帐汗国的“边区”乌克兰则根据条约归了奥地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克兰第聂伯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次瓜分波兰

在俄罗斯帝国下的乌克兰

在俄罗斯帝国下的乌克兰

俄罗斯吞并乌克兰,对乌克兰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历史上乌克兰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俄罗斯有很大不同,乌克兰是独立农民与自由领地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俄罗斯则是村社的组织。在德聂伯河流域,乌克兰人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哥萨克类型,哥萨克是突厥语,原意是“自由自在的人”,是指十五到十七世纪俄罗斯农奴化过程中不愿意变成农奴而逃到边区去的人,这些自由人形成了军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体,对外自由,对内民主,部落的首领叫盖特曼(突厥语:首领)由选举产生,不能世袭,对下负责而不接受来自上面的任命。

这样的组织形式,与俄罗斯传统的帝国官僚制非常不融洽。在描绘俄国各个时期的小说中,无论是《静静的顿河》还是《日瓦戈医生》,对乌克兰的哥萨克的模式都有介绍,从中也流露出和俄罗斯的主流文化不兼容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哥萨克形象

1667年东乌克兰并入俄罗斯,1795年西乌克兰并入俄罗斯,比东乌克兰更甚的是,西乌克兰由于受到西方天主教的影响更深,与俄罗斯的东正教的矛盾更大。对此,俄罗斯采取了一些怀柔策略,希望继续沿用一段时间的“盖特曼”模式,逐步改造乌克兰的社会结构。

但是乌克兰自有借助外力对抗宗主国的传统。之前的赫梅利尼茨基借俄罗斯反抗宗主国波兰,现在又有盖特曼维戈夫斯基借波兰反抗宗主国俄罗斯,几乎可以认为是开了历史的倒车。维戈夫斯基失败后,又有盖特曼马泽帕与波兰和瑞典秘密协商,准备趁第五次俄瑞战争之机脱离俄罗斯独立。上述这些行动虽然都失败了,但是乌克兰的民族独立运动已经觉醒,逼得俄罗斯不得不在1722年派兵进驻东乌克兰,宣布废除盖特曼自治。

十九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开始崛起,一些社会党人按照现在的民族观点来看就是不折不扣的“X奸”,比如马克思在1870年9月9日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发言,号召德国工人阶级起来反对侵占阿尔萨斯和洛林,承认法兰西共和国的国防政府,要求工人阶级对德国政府施加压力,使之可以和法兰西共和国的国防政府签订和约。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乌克兰的民族独立思想得到了一些俄罗斯左派的支持,因此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其实也有“左”的倾向。在后世乌克兰的独立政府虽然都被布尔什维克政府称为“白匪”,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左派,而且也都带有马克思主义的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克思与第一国际

乌克兰的独立

乌克兰的独立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俄罗斯帝国一度在战争与革命中分崩离析,乌克兰趁势独立,从1917年3月到1920年11月,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央达拉

1917年3月,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格鲁舍夫斯基在基辅建立中央拉达。“拉达”是乌克兰语的会议的意思,与俄语的“杜马”含义类似。

中央拉达本来宣布乌克兰自治。但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党还是在野少数党,他们唯恐自己当政以前天下不乱,于是拼命鼓吹乌克兰独立,著名的“俄奸”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力鼓吹“让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他认为历史上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是对乌克兰文化的破坏,他于1917年6月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说:“我们认为波兰、芬兰、乌克兰及其他非大俄罗斯的土地都是俄国沙皇和资本家侵占的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列宁鼓吹乌克兰独立

我们现在的课本不会教的是,二月革命以后,俄罗斯成立了并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府,而是四个彼此矛盾的短命政府,它们的政策有时候朝令夕改,其实反映了面对复杂局面摸石头过河的举步维艰。1917年7月,一届政府与乌克兰中央拉达达成协议,承认乌克兰的“自治”,但到了8月,上届政府倒台了,新的政府推翻前议不承认“自治”,这让列宁又痛心疾首的跳了出来,谴责临时政府出尔反尔。

就这样,中央达拉因为面对政府的言而无信,又加上在野的布尔什维克的积极推动,于1917年11月20日宣布独立,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斯科罗帕茨基盖特曼政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帕维尔·彼德罗维奇·斯科罗帕茨基

1918年2月,德军攻入乌克兰,4月,强行解散了中央拉达,短命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倒闭,乌克兰奇吉林哥萨克大会按照传统方式推选出前沙俄军官斯科帕茨基成为盖特曼,建立了亲德的政权,改国名为乌克兰国。这件事,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站在已经掌权了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立场上的描述。

1918年11月,德国战败,乌克兰国失去靠山,12月,不满斯科罗帕茨基的亲德政策的前中央拉达支持者彼得留拉发动起义,推翻了盖特曼政府。

执政府

1918年12月,起义者恢复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彼得留拉成为执政府首脑,他指挥乌克兰国民军一度控制了乌克兰的大部分领土,并与波兰结成同盟共同应对红军。1920年11月,彼得留夫战败,退入波兰。至此,乌克兰的独立运动最终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蒙·瓦西里耶维奇·彼得留拉

纵观乌克兰的三场独立运动,中央拉达和执政府其实都是社会主义者,其中格鲁舍夫斯基甚至曾和布尔什维克党一起发动十月革命,而斯科罗帕茨基虽然是君主立宪派,但也没有和当时在乌克兰的沙俄将军邓尼金、弗兰格尔等联合,反而是各自为战,一盘散沙,这也是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

而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描述保尔与乌克兰的“白军”作战,实际上并没有这样一支统一的“白军”,而在苏联意识形态下宣扬的“保尔”,在乌克兰最终独立后成为“侵略者”,他所反抗的对象,无论是本土的革命家还是亲德的革命家,都被认作是“解放者”,在乌克兰人看来,联德谋求独立并不比之前联俄和联波更可耻。

乌克兰独立中的布尔什维克党

乌克兰独立中的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党的态度,完全可以用“言而无信”、“朝令夕改”这八个字来形容。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之前一直叫嚣乌克兰独立的列宁突然没了声音。前面提到,11月20日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布尔什维克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都没有回应,暗中希望乌克兰的布党能够控制中央达拉。12月,基辅夺权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于12月18日发表了一篇前后矛盾的《告乌克兰人民书》,一方面宣布“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俄国的分离”,另一方面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中央拉达必须在对德和对乌克兰沙俄军官卡列金的叛变问题上保持一致,并要求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建立布尔什维克党,最后还下了一个48小时内必须回复的最后通牒。

1917年12月24日,布尔什维克党在乌克兰哈尔科夫成立乌克兰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是俄语“代表大会”的音译。这个政府与中央拉达对立,又与格鲁舍夫斯基谈判。中央拉达基本上同意了上面的《告乌克兰人民书》,希望布尔什维克党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而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也承认卡列金是反革命。

1918年1月1日,布尔什维克党发表《关于同拉达举行谈判的决议》,对上述内容表示同意。但随后不久,1月13日,布尔什维克党认为羽翼已丰,于是翻脸不认人,认为中央拉达在卡列金事件上含糊其辞,于是发动军事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卡列金

卡列金是顿河的哥萨克首领,沙俄将军,十月革命前参加了叛乱,十月革命后回到顿河再次叛变。卡列金是一个顽固的沙俄主义者,坚决不同意乌克兰独立,因此中央拉达在剿灭卡列金的态度上是和布尔什维克一致的,但布党要求中央拉达听命于自己,并把军队的指挥权交出,这让中央拉达不能接受。卡列金于1919年1月29日自杀,布尔什维克并没有改变自己对乌克兰的敌视行为。

1918年1月,布尔什维克和中央拉达都与德国在布列斯特议和,布尔什维克党的著名“俄奸”分子汇聚一堂,德国狮子大开口,提出60亿马克和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列宁表示全盘接受,这就是著名的《布列斯特和约》,在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中被视为叛徒的布哈林,反倒是很有骨气的认为不能与帝国主义妥协,里面的孰是孰非,就难说的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甲方乙方》剧照

1918年2月,德国以调停者的身份进入乌克兰,4月成立了新的政府。布尔什维克党也已经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三方愉快的喝啤酒,布党甚至请求德国协助划定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国界。6月12日,乌克兰与布尔什维克党签订协议,布党正式承认乌克兰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列斯特和约》签字现场

1918年11月,暴富了还不到1年的德国战败了,《布列斯特和约》于是作废,乌克兰国也垮台了。1919年初协约国反苏部队在黑海登陆,发动武装干涉苏联战争,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对其进行了抵抗,双方在敖德萨交战,布尔什维克党认为选择中央拉达可以抵抗协约国,于是对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示好,协约国一撤军,布党又翻脸不认人,立即发兵乌克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协约国武装反苏

实际上列宁这个人一直是首鼠两端,也多次伤害中国人民的利益,不知道为什么居然被推崇为革命导师。1919年和1920年,布尔什维克党在国际上举步维艰,列宁发表了两次《卡拉汉对华宣言》,信誓旦旦的表明要退还沙俄从中国夺取的领土和所获利益,但等到布党站稳了脚跟,立即就说话不算数了。

最后再说说布尔什维克扶植的乌克兰布党,其中心在哈尔科夫。哈尔科夫也成了乌克兰苏维埃政府的首都,也是后来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首都,直到1934年,在一切都尘埃落定,斯大林即将开始大清洗时,才又挪回了基辅。

综上,乌克兰一直有联络外国反对宗主国的传统,无论是以前的联俄抗波还是联波抗俄,都是其民族性的表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二战时德三军队进入乌克兰后上上下下视之为“解放者”。而苏联政府为了安抚乌克兰,也是采用了异常宽容的怀柔政策,和铁托在南斯拉夫搞的完全不一样,但是这些也为现在的克里米亚问题埋下了隐患,以后有机会再详细介绍一下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