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

作者:崔新阳 编辑:学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摘要:人生至暗时刻,不过是养了个娃,并读了个博

关键词:养娃 女博士 战斗力 学术追梦人

一、研究意义

并不是所有博士都像翟天临读的那样轻松。

大多数博士都是“死去活来”(转引自博士论文致谢)的,尤其是大龄钢铁女博士

她们总有一种错觉,感觉自己累的像狗一样,但是我的参与式观察发现,狗真的没有那么累。

因此,发现新的刺激变量,提升大龄女博士的读博战斗力对于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新的学术追梦人具有非常重要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二、创新性

根据近十年国内最新发表文献表明,女博士们普遍认为生娃与读博不可得兼,因此大多选择舍娃而取学历者也。但是不同于前辈学者,我对女博士们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女博士分两种,一种有娃,一种无娃,虽然二者可以愉快玩耍,但据我调查,有娃女博士的战斗力要明显高于无娃的女博士。因此大胆提出假设:养个娃对提升大龄女博士战斗力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若该假设成立,将会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路径和想象力。

三、关键概念

本研究涉及两个关键概念:养娃与读博,二者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都是一个“熬”字走天下;再比如都“不能反悔”,娃生出来不能再塞回去,而自己考的博士,含着泪也得读完。二者虽然都容易“原地爆炸”,但是也有一些不同,比如读博只是熬四年,而养娃则是熬一辈子;论文烦心了,可以打印出来撕个稀巴烂,可是养娃烦心了,万万不能撕,只能忍着,半步也不敢离开。

因此,每当看到博士在毕业论文致谢中写到论文就像自己的孩子时,我都感觉这个博士还没生过孩子。论文的套路是你不理它,它不理你,而孩子的套路是,你不理他,他哭着闹着缠着你。因此我总想找到那些说博士论文像孩子的博士问一句:你见过哪个毕业论文哭着喊着来找你?

而且说论文像自己孩子的大多都是钢铁直男,他们嘴上说论文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并没有把论文当成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真的早上七点多就开始伺候他们的论文儿子穿衣、刷牙、洗脸、做饭、吃饭,上午逛儿童乐园,中午做饭、吃饭,下午哄着睡午觉,晚上做饭、吃饭,夜里讲故事、把屎把尿的话,那么他们的论文儿子至少也是个SCI二区了。

扯的有点远了,本文讨论的其实是养娃对女博士战斗力的影响。为了更易操作,我对女博士的战斗力设定了一些评价指标,分别是体力、协调能力、规划能力与忍耐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以及和导师处理关系的能力。

三、研究伦理、方法和利益相关声明

本研究通过了伦理审核,对女博士看到此文的应激反应做了科学评估,大龄女博士请在导师陪同下阅读此文。本文研究者(即笔者)为大龄工科女博士,除了“又秃又直”的特点之外,笔者还是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该研究采用了人文社科领域较为普及的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虽然感觉没实验室结果更具“科学性”,但是导师说过,论文观点优先,方法倒是其次的(该导师匿名),详细论证如下。

四、论证过程

1 体力

体力对女博士战斗力至关重要,不少博士为体力感到烦恼,但是养了娃的女博士除外,她们经常左手抱娃,娃抱着玩具;右手提包,包里装着奶粉;身上背着笔记本电脑,电脑里存着博士论文;嘴里含着门卡,一口气上六楼,不费劲。这种战斗力远超“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一辈子”的操作模式。不少女博士在有娃以后,20公斤重的氢气瓶说走就走,一百多斤重的操作台想挪就挪,根本不在话下。

2 协调能力

很多女博士有娃以后才会感觉到父爱如山:娃他爸就像山一样杵那儿一动不动。虽然同为“娃”的第一作者,但是为父的在“课题立项”之后贡献近乎为零,这种“丧偶式育儿”让女博士妈妈熟练掌握了带娃炒菜的能力,而带娃炒菜和开挖掘机炒菜的原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也分析损伤变量并兼顾支架的均匀腐蚀、应力腐蚀机理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喂娃时对奶粉与水的比例与温度的精确要求也有利于女博士精确控制各种实验液体的比例和温度。因此,养娃对提升女博士的协调能力功不可没。

3 规划能力与忍耐能力

养个娃往往敌情不明,一出状况则狼狈不堪,而读博做科研则与养娃大为不同,你没有听说说过生娃还需要写科研计划、立项、评审并制定严谨的实验方法吧,当然也没听说过生娃需要导师指导、学妹辅助吧。而且“论文儿子”退稿了可以费了重写,娃练费了可不容易再弄个小号。当娃原地爆炸的时候,博士妈妈总会面不改色心不跳,连念三声紧箍咒:“是我生的,是我生的,是我生的”,随后把各种情绪化为无形,就这忍耐力,一月遭遇三次退稿都能微微一笑,绝对不抽。

4 跨学科研究能力

很多博士感觉做科研很难,但是比起带娃来,这点难度不算什么,因为博士毕竟只专攻一门,而带娃则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有娃以后,笔者研究兴趣由一种可降解锌合金血管支架的力学及疲劳性能研究转向了光头强砍树的机械原理,但这还不够,带娃的女博士还得研究熊大与熊二为什么与动物园的狗熊长的不像、超级飞侠为什么不用加油以及小猪佩奇里的鸭子为什么不能说话等问题。这些问题将极大提升女博士跨学科、跨平台研究的能力。当然,养娃也会培养女博士的分辨能力,因为当别人指着一窝猪发呆的时候,你能迅速分辨出蓝衣服的是乔治,粉红的佩奇。

5 和导师相处的能力

很多博士缺乏与自己导师和谐相处的能力,但是有娃的女博士从不犯愁。因为养娃的经历告诉她:娃睡了,你不一定能睡,娃醒了,你一定不能睡;娃哭了、笑了都是没有原因的,娃再闹,你也得想办法哄着,所以在凌晨2点收到导师组会邮件时也能微微一笑很倾城,这和哄导师是一样一样滴(这段掐了别播,别让我导师看到,若看见,我只能说我深爱着科学~~~)。养娃的最坏结果,也不过是从学术女神变成了学术女神经,而有了“神经”一词加冕,导师如果不是院士还真不敢惹你。

6 其他

带娃女博士更具实验室安全意识,她们平时怕娃生病,也怕自己生病传染给娃。她们担心娃生病和担心实验室菌种生病的心情也是一模一样的。当然,她们也会为自己娃的进步而感到骄傲:虽然娃其它乐器都不会,但是退堂鼓打的可好啦。

五、结论

虽然不断经历娃在一旁一直哭闹,我却岿然不动写论文的至暗时刻,但是我想人生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养了个娃,并读了个博。我的研究表明,养娃对于提升大龄女博士的战斗力具有积极影响,如果您现在感觉到读博期间头晕脑胀腿无力,不妨先养个娃先试试,再不行,那就养两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翟天临:博士养娃的基本技巧,故事会,2018年第一期;

陈坤:作为基本技巧的博士养娃,知音,2017年第五期。

资金支持: 石柱子镇农办兼科研委员会。

注:本文纯属科学研究,结论过于真实,如有雷同,实属活该,如感不适,请在导师陪同下阅读。

作者:崔新阳 北京工业大学博士,五岁孩子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