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激战199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同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更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德军彻底失去了在东线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德军只得在苏军的反攻之下,开始撤出苏联领土。同时英美联军也在北非战场上痛击了德意联军,进而于1943年5月,迫使北非的德、意两国军队向盟军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盟军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一、盟军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至7月,盟军于西西里岛登陆,进而掌握了地中海的控制权,打开了从南方进入欧洲的大门,最终迫使意大利于同年9月宣布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也从各个方向对日军展开积极打击。美军更是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给予日军以巨大的损失,迫使其交出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在同年11月底,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把日军赶出了吉尔伯特群岛、新不列颠岛,以及新几内亚的东南部。

三大战场的全面改观,使得苏美英三国不得不考虑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战略部署,以及各方军事行动等诸多问题。于是在1943年年末,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会议。会议决定,盟军于1944年5月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苏联方面在考虑了英美两方的意见后,表示会“尽力巩固反希特勒同盟和消除远东战争策源地”,从原则上已经默认了苏军会在粉碎纳粹德国之后,参加对日作战。

至1944年,德、日两国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攻势下,势力范围直线缩小。在欧洲东线战场上,苏军已肃清了苏联领土上的敌人,进而进入巴尔干半岛,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家。

在西线战场上,英美为首的盟军也终于在西欧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并将德军驱赶出了法国和比利时,把战线推到了德国西部国界。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通过1944年2月的马绍尔群岛战役和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进一步打击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美军进而于同年10月发动了夺取菲律宾群岛的战役,将战线推进至日本本土附近。同时日军从缅甸入侵印度的军事行动又遭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三国首脑签订《雅尔塔协定》,苏联提出三个条件

二、三国首脑签订《雅尔塔协定》,苏联提出三个条件

在德日法西斯败局已定的大环境下,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中,三国首脑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波兰、远东等问题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于2月11日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协定中,斯大林虽然做出了“在欧洲结束军事行动二三个月后就对日开战”的承诺。但苏联向英美两国提出的前提条件却是:

1、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

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

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虽然上述要求包含有损中国主权的内容,但英美两国没有过多犹豫,很快就同意了,并选择对中国政府“保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苏军出兵前的准备

三、苏军出兵前的准备

苏联随即于同年4月5日以“德国进攻了苏联,而德国的盟邦日本则帮助德国进行反苏战争,此外,日本正与苏联的盟国——美国和英国作战……中立条约已失去意义”为由,宣布不延长1941年4月签订的《日苏中立条约》,并在一个月后,向英美表示,苏联远东部队将于8月8日准备就绪。这说明苏联已经向英美两国明确表示了会对日开战的意图。

事实上早在雅尔塔会议结束后不久,即1945年2月末,苏联最高统帅部就已经开始进行对日作战的准备了。苏联最高统帅部开始从东普鲁士地区抽调第5集团军和39集团军;从捷克斯洛伐克调来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和53集团军;从其他地区调集一定数量的装甲兵、航空兵、炮兵、工程兵等部队,并秘密任A.M.华西列夫斯基为远东苏军总司令,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成立远东苏军总司令部,对外宣称为“瓦西里耶夫上将作战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44年10月10日,即斯大林同丘吉尔、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进行会谈后的第二天晚上,斯大林就提出了“苏军在满州东北边境向日军施加压力的同时,用高度机械化兵团的主力,从后贝加尔方向进攻张家口、北平和天津”的初步作战计划。并且从1944年末,苏军就开始有意识地向远东地区集中武器弹药等物资了。

1944年12月1日至1945年4月1日,苏军共运往远东4640门迫击炮,2200门火炮,4100万余发子弹,320万发炮弹及其他武器弹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苏军对日宣战

四、苏军对日宣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昔日德意日三个轴心国,仅有日本还在鼓吹“当日军在本土上与敌人作战时,民族得救的日子就会来到”,仍企图依靠中国东北、华北,并结合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土,作困兽之斗。

为了促令日本尽快投降结束“二战”,以及制定处置战后日本的方针,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7月,在德国柏林西南郊的波茨坦再次举行会议。

会议最终于7月26日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布了《波茨坦公告》,提出了盟军对日实行和平、停止战争等七项条件,以劝告日本无条件投降,并警告日本若不投降,盟军“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直至其停止抵抗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在《波茨坦公告》发布的两天后,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即发表声明:“政府不认为(公告)有何重大价值,只能不予理睬。吾等唯有誓将战争进行到底”。日本政府如此决定是为了拖延战争,期待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因各自的矛盾而瓦解,从而避免无条件投降。然而现实走向并没有如日本之所愿。虽然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确实存在矛盾,特别是美苏两国就如何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的问题有着难以弥合的分歧。但这恰恰使得美国总统杜鲁门下定了使用原子弹的决心。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小男孩(原子弹)”。随着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斯大林也最终敲定了苏联对日开战的日期。同年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鉴于日本拒绝投降盟国建议,苏联政府参加反对日本侵略战争……从明天即8月9日起,苏联将认为其本身已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正式向日本宣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8月9日0时,苏联远东第1方面军、远东第2方面军和后贝加尔方面军共158万苏军,分别从东、东北、西北三个方向,向日本关东军扶植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展开了全面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