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9月29日起,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全部开行6节编组列车,进一步提升客流运输能力、缓解客流压力。其实,16号线源于其特殊的线路特点及客流特征,在前期研究、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融入了多项关键技术,小编在这里就其中的三大关键技术给大家一一道来。
关键技术之一:
三轨供电+DC1500V+120km/h +A型车
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方式主要有接触网和三轨两种,上海轨道交通目前运营的1-13号线均是接触网供电,16号线原设计也是接触网供电。自2009年4月国家发改委对16号线工可报告的批复文件中提出“建议研究采用直流1500V钢铝复合接触轨的可能性”的要求后,集团公司立即组织相关设计单位按评估意见对供电方式进行深化研究。
通过调查发现,当时国内外采用三轨直流供电的案例很多,但尚未有同时采用三轨供电、DC1500V、A型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20km/h的情况,这对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面对未知的风险和困难,集团公司敢于尝试,基于集成创新理念,大胆提出了集“三轨、1500V、120km/h、A型车”等因素于一体的16号线特有的三轨供电方案,并对相关的轨道限界、人身防护、防雷保护、接地保护、断轨设置、临时失电处理、隔离开关、运营维护、车辆设计等关键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系统性研究,并制定了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保障了16号线DC1500V三轨供电系统从开通运营至今的安全、可靠运行。
关键技术之二:三种列车的快慢车组合运行
快慢车组合运行在国铁线路中的应用非常普遍,主要在于铁路车站一般都设有避让线的先天条件。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在前期设计时就考虑了快车越行和慢车避让的需求,因此在1/3的中间站设置了越行站,具备了快车在中间站越行慢车的条件,这种做法当时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内属于一种创新性的尝试。
16号线的快慢车组合运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综合考虑了功能定位、线路特征及客流需求等多个因素。根据原设计资料,16号线全长59.3公里,共设11座车站,平均站间距达到6公里,远高于一般地铁线路1.5公里左右的平均站间距,因此为采用最高运行速度120km/h的车辆提供了线路条件;16号线功能定位为连接临港新城和中心城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且临港新城、惠南、市中心三者之间的组团客流非常明显,临港新城组团有30分钟直达市中心的需要,因此有开行大站车、直达车的需求;此外,16号线预测的初、近期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较小(1.1和1.7万人/时),远期客流(2.8万人/时)也远低于常规的市区地铁线,因此具有开行快慢车的空间。为此,集团公司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借鉴国铁经验,通过组团客流分析、停站位置确定、列车运行图铺画、越行站位置比选、不同开行比例的适应性分析等过程的深入分析,研究确定了开行三种列车的快慢车组织运行方案,为前一阶段同时开行直达、大站、普通三种列车奠定了基础。
关键技术之三:3+3灵活编组列车
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的众多关键技术之中,还有一项关键技术尚未投运,那就是已通过技术验证的“3+3灵活编组列车”,即:两列独立运行的3节编组列车具有灵活联挂和解编功能,可实现3、6编组列车的相互转化。
该技术当时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未有先例,目前也没有看到相应的应用案例,但在我国高铁“8+8”动车组中已有多年的实际应用经验。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已有多个应用案例,如柏林S-Bahn上运行的6节编组列车,在共线段进行列车重联、在郊区段进行拆解,旧金山蓝线上运行的 3 节编组列车,在Duboce& Church站拆解为 2 节和 1 节编组的列车。根据当时的客流预测结果,16号线的客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高峰平峰客流差异大,为规避高峰客流突增造成的运能不足和平峰客流不足产生的运能浪费两大风险,集团公司当时力排众议,果断决策,研究提出16号线要具备3+3灵活编组列车的功能,以满足高峰增能、平峰提升服务水平、节省列车走行损耗及能耗等多重需求。3+3灵活编组列车技术,为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的运营提供了更多可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