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彼此针对的各个王朝互相贬低对方,抬高自己的行为,并不罕见。但像宋辽之间这样,形成关于中华文化正统之争的,却是绝无仅有。

通常情况下,在中原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统治之后,势必要继承前朝的文化正统,成为当然不让的中华正统。而边疆少数民族因为受到中原大一统王朝的压制,无论从实力上,还是从地位上,都是没法争这个正统之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辽夏疆域图

偏偏在北宋时期出现了意外,北宋建立以后,中原大一统的王朝基本上算是建立了,可北边辽国却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强大,一直伴随着整个北宋王朝的历史而存在。于是,在大宋和契丹所建立的辽国之间,一场关于中华正统的争论开始了。

一、北宋在军事上的羸弱和契丹王朝的“中国化”是正统之争的现实基础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建立辽国的契丹人,也就是后来满族的祖先。还是建立大宋的汉人,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能说一者为主体民族,一者为少数民族,其在华夏民族内部的地位是一致的,都是组成整体的一部分。

但是在北宋时代,契丹毕竟崛起于中原王朝的核心之外,其所奉行的制度,通行的文化,也跟农耕文明主体的中原文化有比较大的差别。按理来说,大宋承前启后,继承中华正统的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宋朝建立后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以燕云十六州为代表的汉人传统势力范围,还在契丹辽国的手中。军事上的羸弱本来就使得大宋在面对契丹辽国时弱势一点,更别提辽国一直积极的推行汉化,尤其是在燕云十六州原本的汉人势力范围内部,施行用汉人治理汉人的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国官制

《辽史·百官志》记载:

“官分南北,因俗而治,以国制制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你能说在今天东北、北京、甚至河北的一部分由汉人治理的广大地区地区的汉民,他们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也不能。如此,在大宋和大辽之间,一场关于华夏正统地位的论争开始了,固然在这场论争里契丹辽国天然处于弱势地位,但燕云十六州一日不回到大宋,这场交锋就一日没有结局。

因为对方的有些论点,你是根本没办法反驳的。

没办法反驳是现代人的想法,对于生活在大宋朝的文人士大夫们来说,他们当然要义正言辞的驳斥辽国这种说法。否则置天子于何地,置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于何地?

二、北宋王朝和契丹王朝对于人才和民心的争夺,是正统之争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大宋朝对于自己华夏正统地位的捍卫,是出于军事上打不过之后,保留自己仅有的一点文化上的尊严的话,那么辽国坚持不懈的无理取闹,非要把自己说成是华夏正统,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其中第一个原因就是加强国内统治的向心力。因为辽国一直是以契丹民族为主要的统治阶层,汉人一直被排斥在真正的权力中心之外,实际上大辽内部的局势并不稳定,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百姓们,对于辽国中央政府的向心力一直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国汉人

这个时候,抛出正统之争这个话题,一是以此来转移视线,二则用这样的方式团结各民族,增加国家认可程度,稳固自己的统治。

其二,在宋辽这场持续百年的抗衡之中,军事上辽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要打也真的打不赢。宋国在军事上是守势,但是正要输也输不了。眼看着双方对抗的局面从闪电战变成持久战,消耗战,比拼的东西从单纯的军事能力早就变成了整体的综合国力。

而要提高整体的综合国力,对于宋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三冗,以及军队战力不强的问题。对于辽国来说,最大的问题是经济不行。可是搞经济偏偏不是契丹贵族所擅长的,所以他们急需各种治理天下的人才。

从这个角度上讲,辽国坚持正统之政,实际上也是为了方便对于宋国人才的吸引,类似于现代公司之间的各种挖人。

《辽史》之中记载的宋朝进士投辽的记载,就是明显的例子:

“宋进士十七人挈家来归,命有司考其中第者,补国学官,余授县主簿、尉。”

在读书人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时代,想要吸引他们为自己所用,就必须要考虑到他们心里各种精神寄托。毫无疑问,华夏衣冠是众多文人精神寄托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不管是宋国,还是辽国。谁要是能让天下人,尤其是天下读书人相信自己才是华夏衣冠的继承者,那么必然能获得其中大部分人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契丹武士

那么难道当时宋国的士子们不知道宋朝才是中华正统的继承者们,其实也是知道的。但辽国这么一直胡搅蛮缠的坚持,就好比一块遮羞布,让那些在宋朝默默无闻的人,在金国出仕为官的人,心里有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讲,宋辽正统之争的根源,实际上并非文化之争,而是军事之争,是政治之争,是双方整体竞争抗衡的一个表现,也是一种对抗的手段。

三、辽国能够在与大宋的正统之争中坚持百年,虽然处于弱势却一直未曾消失,跟其国内的汉化有关

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像辽国和宋国这样互相奈何不了对方的大国之间,互相之间就算是有什么争论,也得稍微讲点理,完全像现在某些国家一样胡搅蛮缠,不管是宋人还是辽人,都做不出来这样没品的事。

那么辽国在与宋国争辩这个谁才是华夏正统的时候,除了利用本来就在其统治下的辽东汉人之外,还做了哪些准备,或者说有哪些站得住脚的论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国官制

其一就是社会制度的完善,辽国建国之前,实际上还是属于游牧民族的部落制,社会关系还介于农奴制和封建制两可之间,只是因为其军事力量强大,在五代十国的战乱之中逐渐崛起,建立国家,成为一个能够与后来的宋朝相抗衡的国度。

而在建立国家之后,辽国迅速的学习中原文化制度,建立自己的统治体系,照搬中原王朝的统治机构,形成了与宋朝类似的政治制度,统治结构。虽然在执行上这种结构还只是个幌子,真正起作用的还是部落首领制,但至少从表面上,具备了中原王朝的样子。

更关键的是,辽国建国还在北宋之前,也就是说,宋朝继承中原文化正统之前,人家辽国已经建立了。固然是那个时候他们还比较落后,根本没想到继承中原正统文化这个事情,但是毕竟人家在前面建国,说自己继承了你也没办法。

除了政治制度之外,在文教礼法,社会习俗,诗词歌赋等等方面,辽国也积极学习宋国,建立健全社会文化,积极引进人才,是其与大宋风俗接近,文化类似。

总的来说,除了长得不像中原王朝的人,其他各方面都已经与宋朝相似了。你宋朝要说我大辽不是中华正统,那么你也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文人

同时,在这场论争之中,辽国还占据着一个优势地位,就是中原文化的包容性。《春秋》之中说: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说起来只是一句话,但是体现在民族的每一个个体身上,就是对于秉持同样文化,语言,习俗的其他民族的认可。因此在契丹建立的辽国大力推行汉化,将自己变得与大宋相似的时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让一部分当时的士人接受其正统地位的。

显然从这个角度上讲,辽国与宋国的正统之争,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四、 结语

“华夷之辨”,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处于主导地位的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民族在争夺生存空间的时候,区分敌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从辽国的起源上来看,辽宋正统之争显然是符合古代王朝“华夷之辨”这条分界线的。

可是辽国建立国家后,积极在国内安抚辽东汉人,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学习北宋先进的社会制度,文化思潮等等,使其在短时间内从奴隶社会关系跃进到封建社会关系,对于其国内的稳定和统治的维护,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所谓正统之争,说白了就是两个国家在军事对抗走不通,互相奈何不了彼此的时候,依据当时社会文化思潮,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竞争的方式。在这场竞争之中辽国因为其民族,习惯,地域等等的因素,是处于绝对的劣势的。

但劣势并不代表彻底的输,正如同宋国在军事上打不过辽国,但也不会被彻底打败一样,辽国反而在这种文化竞争的过程之中,相对的稳定了国内统治,得到更多读书人的认可。

参考文献:

《宋史》

《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