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每次讲到“大饥荒”,相信很多长辈都会面露沉重的表情。酸奶每次在看书或者翻阅典籍之时,看到这三个字,都会联想到树皮被啃光、家家靠吃观音土、易子相食、饿殍满地、哀鸿遍野之类的场景,心情极为沉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或多或少发生过几次饥荒。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全国大饥荒,让很多人都难以承受。荒原数百里寸草不生,光秃秃一片。无论是草根树皮野菜啥的,都被人们挖得一干二净。可以见得,粮食作为人们生存的根本,地位极为重要。

酸奶极为奇怪,从古至今每逢闹饥荒的时候,灾民们宁可吃草根啃树皮,以观音土来饱腹,都不愿去鱼虾丰富的河流湖泊中抓鱼吃呢?要知道,古代的水域比我们现代要宽广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古代遭受饥荒的百姓们,并不是不想去捕鱼,只是现实条件不允许,所谓“大饥荒”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饥荒发生的时候,生活在深山之中的村民们,所生活的地方本身就物产丰富,就算没有田地里生产的粮食,他们也可以通过打猎摘果来维持生存,即使是饥荒年间,这些人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我们要知道,古代的人群聚集地几乎都在北方中原地带,让他们赖以生存绝的食物来源,几乎都来自于自己耕种的田地。田地本来就因天气灾害的缘故,粮食出产量低,农民们还得缴纳田租、赋税,一来二去的,一家人根本不剩下多少粮食可以食用,很快就进入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生存,遇到饥荒的灾民们只能吃树皮啃草根来替代粮食,“观音土”也因此而来。有人会问,那官府呢?一般遇到饥荒,官府不是应该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的吗?朝廷也不是不作为,他们一般会立刻采取许多救灾的措施。

比如北宋时期的杭州知府张咏,当很多老百姓因为饥荒铤而走险去贩卖私盐,他并没有抓住那些人,只是教训了几句而已。因为张咏觉得,正是饥荒年间,老百姓只能够靠卖私盐来维持生计,肯定要宽恕处理。当地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感动,去贩卖食盐的人就少了许多,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仅是地方官,朝廷也会开仓放粮,还会鼓励大户人家去救助老百姓。但是这些官府的赈粮一般都只发放到县城中,而那些乡下的灾民们根本没办法获得官府赈粮。不仅如此,很多下拨的粮食都被地方官吏给私吞了,免费来的粮食经他们转手就高价贩卖,老百姓们自然负担不起,这也是很多饥荒后农民闹起义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既然发生“大饥荒”的时候,田地没有多少粮食产出,朝廷的赈粮也送不到位,老百姓们自然只能靠吃树皮来生存了。而为啥不抓鱼来饱腹?这就和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了。

发生大饥荒的地区一般都在北方中原地带,因为北方的河流稀少、降水量低,而古代人口聚集处大多都处于中原地区。本来就没多少河流的北方,河流中的鱼虾又怎么够数量庞大的灾民食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方地区,野菜比鱼虾更为常见。只要是一片土地,基本都会生长着许多野菜。所以,在饥荒时期百姓们一般都会挖野菜吃。许多经验丰富的百姓,不用多久就能挖到很多野菜,而捕捉鱼虾的话就更费时费力了。

虽然很多灾民都逃荒逃到河流众多的南方地带,但当时朝廷并没有着重开发南方地区,所以南方生产的粮食不够这些逃荒者饱腹。就算河里有味道鲜美的鱼虾,大多数老百姓都已经饿的有气无力了,哪有余力下水捕捉呢?万一下去抓鱼的时候,一不小心溺水,又添了许多麻烦,就得不偿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是真的全国性的大饥荒,“为何不抓鱼只啃树皮”这种问题就更可笑了,这个问题就跟“白痴皇帝”晋惠帝说的“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一样可笑。因为大灾害来临,肯定是旱灾才会导致粮食稀缺,水都没有多少,还哪里有鱼呢,这岂不是笑话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不过随着我们时代的进步,饥荒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出现了。毕竟我们种植技术与捕捞技术的先进,有着袁隆平老爷爷在,我们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不仅如此,物流行业的发达也让我们实现了“人在家中坐,美食送上门”的画面,这对于古代的百姓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