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叫李若明,今年49岁,1990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到现在整整三十年了。

我家就在镇上。1987年,我初中毕业时,做村干部的父亲和镇中学班主任交流,谈我是报考高中还是读中师。

班主任的意见是,小明成绩非常出色,上高中一定能考上大学,不要报中师,上高中吧。学校有一个高中推荐生名额,可以给小明。

父亲问,你们班王爱霞报什么?

班主任说,她报中师。女孩子上个中师将来工作比较稳定。

父亲说,小明表舅是县高中主任,让他先报中师,考不上中师,也能上高中。

回到家,父亲给我说,王爱霞的爸爸是乡教育办主任,妈妈是中学老师,你班主任明显是偏向她,让你报高中,她们报中师的竞争就小了。

我感觉父亲的话有道理,可是,人家教师子女有加20分的照顾。

父亲说,好好考,比她多考21分。

我感觉父亲是聪明的。

迎考的一段日子,父亲让我好好学习,母亲每天早上都会给我打两个荷包蛋。我也像疯了一样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7月,父亲得到消息,知道这几天要出分数了,让我在家呆着,往家门口北来的路方向看着,如果看见到校长,一定要把他接到家里来,他是去县教育局抄分数了。

那时,各学校的中考分数,还是校长去县里人工抄下来。父亲说,最先知道分数,别到了乡教办起了变化。

我相信父亲是聪明的。

我拿着收音机,坐在大门的过道房子下,眼瞅着外面。有两次,伙伴信江让我和他去南河里钓鱼,我都推托了。

第三天傍晚,天快黑时,中学的校长和主任骑着自行车从我家门外北边路赶过来。

我起身迎过去,说张校长,您是不是去县抄分数了?

张校长看到是我,下了车,说你考的不错,明天上午8点准备去县公疗医院体验,这算是正式通知你了。

我说,您上家里喝杯水再走。这时,父亲从屋里走出来,说,张校长,家里坐坐。

张校长说,不了,我还得回去通知另外几个上线的同学明天去体验。

父亲说,从县里二十多里路回来,先进来歇一会,耽误时间了我开摩托车帮你去通知。

校长推不掉,支起自行车,让主任从包里拿出从县里抄来的成绩,查到我的成绩是501分,其它学生的天黑,也看不清。

第二天,我们父亲一起,去县城体验。全镇来了七个同学,有中师和中专。校长说,体验人数按1:1.2体验。

我见到了王爱霞,知道她考了582分,我的头一阵眩晕。

那一年,我们乡考上四名中师生,两名中专生。四名中师生中,三位是教师子女,他们成绩都在480分以上,因为他们有加分,我第一名的成绩,却排在总分第四,走了自费生,又叫委培生,交了2400元的学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师范三年,和高中生活大不相同,我们学习除英语外所有的高中课程,还有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语文基础,数学算理,教育学心理学等。

中师生活动非常多,每周学校都会有活动。高大上的解释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进行素质教育。有一位师兄说,这个学校的谋略,让学生每天都有事情,省得生叉子。

真是巧合,我和王爱霞分到了同一个班。初中三年同一个班,到了中师又同一个班。顺理成章的我们俩接触的多,慢慢感觉世界小了。

1990年,我们镇上的四个中师生,都回到镇一中教书。

第二年,我和王爱霞结婚。

过了一年多,另外两个中师生考上省教育学院去进修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出生了。我也想去读书,一是孩子太小了,二是和家人商量,出去进修两年,还要回来教书,最多能调到县城里的学校。等两年孩子大一些,我们找找关系,也能进城里的学校。

又几年过去了,当我拿着省教育学院的通知书要去进修的时候,学校调整领导班子,让我任学校的教务主任,校长说,我们想留住你。

为了陪孩子上学,爱人调到了县城里的学校。

我留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转眼就是三十年。

前年春节,两位与我们同时毕业的中师生从外地回来,我们一起聚了聚。

两人在省教育学院进修后,都考上了研究生。一位同学毕业去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当老师,已是教授,另一位考上南方城市的公务员,现在是位处级干部。

我们镇上,原来有两所初中学校,现在合并成一所,我在初中学校做校长。

中师毕业30年,从当老师到做校长,我没有离开这所学校,也得到一些荣誉。可能,我还会继续干下去,一直到十年后退休。

儿子考上了北京名校的博士,这是最为高兴的一件事。

从来没有想过时间会这么快,也没想过,自己的每一天,长长的一生,会如此的平淡?(图片来自网络。李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