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就是选择人生平台,不同城市的平台层级是不一样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2010年,你和同学大学毕业开始就业,同学去了上海,而你选择了离家近的三线城市,几年后大家一样置业、成家。

现在回过头来看,单就房产一项,财富量级就相差巨大。

这种情况以后会继续吗?会的,发展是有惯性的,大概率就是强者恒强,差距会越来越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有生之年,把我们和财富全部搬到大城市中去,借助大城市更快的经济发展,获取更多确定的收益,同时也为下一代谋求更多可能性。

顺带说一下,在前几天,笔者还曾经发朋友圈讨论过类似问题,若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中小城市,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全部迁移,该怎么处理好呢?可以财富迁移,所在城市仅留自住即可,其余全部换成一二线优质城市房产,那么,作用是一样的。

这就涉及到,该怎么判断一个城市的投资价值呢?今天来详细说说,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城市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城市产业结构

判断一个城市价值时,很多人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只看GDP排名和规模,不看产业结构,更不看产业质量,排名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但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产业质量就是城市发展的“健康程度”,“潜力程度”,“创富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标准。

什么产业是比较推崇的?

新兴产业,包括金融类、科技类,新能源,人工智能,文化产业,计算机、航空航天等等。

而城市若是以加工制造,外贸、传统能源等主导,那就要慎重考虑。

优质产业意味着高收入,可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有了高层次人才,中低端的各种配套,就会容易得多,慢慢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城市会越来越有活力,对人才、资本、技术的吸引力也会持续增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城市主政者在规划本城市发展纲要时,是会对一些新兴高技术产业做布局的。但是怎么判断能不能发展起来呢?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看城市的优质大学数量和质量。

若城市内没有特别好的科研院所或者没有稳定的优质高素质人才供应,发展高科技产业是非常困难的,有人说,可以从外地高薪聘请,其实这非常困难。

一方面各个城市对于高素质人才的争夺,近几年愈演愈烈,都给出了非常好的条件,胜出并不容易。

另外,就是科研环境的因素,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

还有的城市妄图希望建几座古建筑,做几个假山、人工湖来做旅游,或者文化产业,这些大概率也是不靠谱的,没有知名的,有历史底蕴的景点,是很难成功的。

二、城市供求关系

这不难理解。

供求决定价格,供求矛盾越尖锐,影响价格就越明显。

供和求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因为城市建面和政策的原因,每个城市的土地供应都是有一定内在基因的,比如重庆,甚至可以用天量来形容,那么就导致其房价,一直没有很大的起色,和同类城市相比,依然不算高。

杭州的供应量也很大,土地出让金额已经连续几年拔得头筹,但杭州因为有行业头部企业的缘故,再加上人才吸引政策非常亲民友善,近几年吸引大量人口,这些新生力量足以消化庞大的供应,反而使得整个城市更有生机。

而中部城市长沙,则主要是因为政策原因,ZF奉行极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导致其房价在同类型城市中几乎垫底,当然这也间接导致一些城市发展问题。

而有些城市,却因为城市面积、城市地理因素等,无法提供足量的供应,典型的就是深圳了。深圳的土地面积是广州的1/4,上海的1/3,北京的1/8,也是一线城市中面积最小的,可供开发的区域捉襟见肘,而与之相对应的的却是每年巨量的人口流入,导致住房,学位等供应极为紧张,价格自然也就一路水涨船高了。

三、城市能级

我们是行政主导型国家,政策的力量几乎是无穷大的,再加上近几年被热炒的“首位度”概念,简单理解,就是龙头城市,给予各方面支持,优先发展,重点发展。

在前些年,我们还是有很多省份是双核甚至三核并重发展的,比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江苏的南京和苏州,浙江的杭州和宁波,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等,而近年随着整体发展战略的调整,越来越注重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也就是说,在后面的发展中,大概率省会城市是优于省内其他城市的,这点要尤其关注。

其次,城市方面,可以参考一线城市>优质省会城市>经济强市,其余的城市建议慎重考虑。

在城市能级方面,越接近国家和区域的权力中心,受益就会越大,这是过往的经验一再验证过的,今后,同样还会一次次重演。

城市的选择是投资置业的第一步,优质城市确定性更高,房价天花板安全边际更大,坚定持有就是最好的选择。

本文完,祝大家2020置业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