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更需重视

韩海英 博士

3月3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某小区的一个五年级的男生,因当天早晨家长训斥其上网课不积极,一气之下便从楼上跳下轻生……

5月12日,广西南宁12岁男孩在被父亲责备沉迷手机之后的第二天从高层跳楼身亡……

9月17日,湖北武汉。江夏一中一名九年级男生跳楼身亡。根据监控显示,男生在教学楼楼道被母亲教训,期间挨了两耳光、被拍打头部。母亲离开后,男生默立两分钟后,转身爬上栏杆跳下……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疫情给每个人带来了一份焦虑,同时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频频爆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有很多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案例见诸于报端,在疫情之后,这样的消息更多了,而有的悲剧就发生在身边,并不是遥远的事情。这让人们不禁慨叹,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这些新生代们为什么会越来越脆弱?

当这些令人悲痛的消息扑面而来的时候,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事情是突然发生的,是没有任何预兆的。但这样的悲剧往往不是偶然、无缘由的,而是一个孩子抑郁情绪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在长期的消沉、郁闷心态之上,可能会在“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毁灭的冲动,这可能是瞬间发生的事情。

疫情之后,来找我做咨询的青少年的数量更多,家长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孩子在疫情之前的行为和学习问题在经过漫长的假期之后变得更加严重了,厌学、沉迷手机、自残、封闭自己、与父母冲突、甚至拳脚相加等情况更加频繁。疫情,就像是一个放大器,把孩子的普通心理问题放大到了心理疾病、甚至是严重的心理疾病的程度。面对这些情况,家长们不得不把改善孩子的心理状态的事情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那些平时很乖、很听话的孩子、很少反抗家长、看不到“叛逆”痕迹的青少年,他们有很多在疫情之后情绪变化得太突然而让家长措手不及。但是要知道,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并且产生一种危机感,甚至感到了孩子可能会有危险的行为举动,那么这可能就是拯救孩子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点点地失去的,重拾阳光心态并不会在短时间里失而复得,需要家长和孩子付出比从前不知大多少倍的努力才能有些许的改变,而有的孩子可能会长期徘徊在消沉与轻生的岔路口。与其等到孩子病的严重了再重视心理健康,不如早一点做准备,早一点呵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让健康的心态远离,即使有阴霾的心情,但阳光心态并未走远,我们就更容易帮助孩子及时找回好的心情。

如何在早期发现青少年的抑郁的征兆表现?

征兆一:有的孩子情绪表现不明显,但是学习成绩已经开始逐渐下降,逃避学习,孩子时常表达不想上学,不想完成作业。

应对:此时家长的关注点不是在下降的成绩上,训斥惩罚并不解决问题,和孩子一起找找原因,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

征兆二:孩子的情绪变得暴躁易怒、脆弱敏感,容易生闷气。

应对:此时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只是想闹脾气、和父母对着干,因为他们肯定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有郁闷的心情、感到没人能理解他们等,因此家长要冷静看待孩子的情绪变化,耐心地和孩子交流为什么会心情不好,谈心聊天帮助孩子放松心情。

征兆三:孩子经常感到身体不适,长期熬夜、长时间玩手机不愿放手。

应对:家长多关心孩子身体感受,如果身体检查没问题,那么就是孩子心理压力过大,情绪焦虑,作息不规律所导致的。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改善亲子关系,那么孩子接受家长管理手机的建议就相对容易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抑郁情绪早发现早干预,可以防止这些不良情绪加重,很快缓解。而青少年的抑郁情绪除了现实的学业、同伴等压力之外,还有就是成长过程当中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自身性格等原因逐渐形成了消极悲观的认知模式和情绪调控模式,会使他们在某些情况下抗压能力下降,情绪低落。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家长的耐心支持、温暖关怀,很多孩子也需要定期的心理辅导,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防止不良情绪堆积。如果严重一些也需要家长及时让孩子接受医疗诊治,专业而系统的治疗帮助孩子摆脱抑郁症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