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崇拜由来已久,关羽的形象在崇拜之中得到不断的充实与完善,到了明代由于统治阶层的大力支持,关羽崇拜达到了鼎盛,文学艺术作品的塑造和儒道对关羽的加封,使得关羽形象在明代最终定型,对明代和后世文化和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明朝社会重视兄弟情义,结拜之事屡见不鲜,为关帝崇拜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明朝建立后,虽然将蒙古势力驱逐出中原,回到漠北的蒙古势力依然十分强大,并且不断吞并漠北其他弱小民族,时常侵扰明朝边境。明朝为了维护边境安宁,长期需要大量武将镇守北方。

明廷为了抵御蒙古的侵扰,不断加重北疆武将的权力,使得他们逐渐掌握了当地的军政大权。这些武将由于长期驻守在一个地方,和地方势力有些诸多的交集。武将们为了拉拢当地豪强,巩固自己的势力,通过结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是武将与地方势力结拜,建立义兄义弟关系,而且当时边疆军队中,也充斥着结义之风。军旅生活出生入死,为了在战场中有互帮互助的朋友,很多士兵彼此结义,结成帮助网络。

这种结拜之风的盛行,就为关帝崇拜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早年和刘备、张飞在桃园结义,一生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蜀汉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关羽为人忠肝义胆,不贪图权贵,为了与刘备的兄弟情义,在刘备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不离不弃,在蜀汉建立后不恋高位而自愿镇守荆州。

在镇守荆州时被孙吴政权的吕蒙率兵偷袭,最终战死。关羽虽死但是他的忠义的气节却随着他的事迹广泛的流传,成为了人们崇敬的对象。关羽形象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入了新的特点,更加丰满,关羽成为忠义的代表人物。

关羽死后,由于其英勇忠义形象,逐渐被神化,成为儒释道三教推崇的神仙。关羽被佛教封为伽蓝神,在道教则得封为天尊和大帝,后世逐渐用"关帝"代称关羽,就是起源于道教的册封,在儒教中也提升关羽的庙宇,封为与孔子"文庙"并立的"武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羽得到儒释道三教的推崇,而明朝的建立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道教在明代得到了提倡,而道教推崇的关羽自然也得到明朝政府的推崇,政府的领头作用,促进了民间对关帝崇拜。

二、明朝时期儒道二教不断提升关羽的神格,文学艺术作品对关羽的形象不断的包装完善,关帝庙宇的大量修建使得关帝崇拜之风在明代更加强劲

关羽虽然在隋唐时期便捧上了神坛,到了明朝关羽的神格更加高大。明朝神宗时关羽的神格从"王"被提升到了"帝",封号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后改加封号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思宗加封关羽为"真元显应昭明翼大天尊",明朝关羽在道教中的神格不断提升,定型了后世关羽崇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教提升关羽的神格,儒教也不甘落后,也不断提高关羽的地位。唐宋时期关羽被册封为王,关羽庙也开始和姜太公庙并立,但大多数的时候,关羽还是姜太公庙中陪祭者。明代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关羽庙遍布全国各地,从地方祭祀变为了国家公祭。

儒家大力宣扬关羽的忠义精神,一些儒士甚至提倡用关羽庙代替姜太公庙,成为与孔子文庙并立的武庙。

成为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在明代广泛传播,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其中对关羽的形象作出了细致的加工与刻画,为世人塑造出了了忠肝义胆的完美的关羽形象。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明朝又出现了一大批以《三国演义》中关羽为主角的戏曲作品,如《千里独行》《寿亭侯怒斩关平》《关羽显圣》等等,关羽的形象在明代被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重新包装,成为了一种完美的英雄人物。关羽的这种艺术化的形象不仅得到平民百姓的推崇,还流传到了皇宫,皇帝也是非常崇敬。据《明实录》记载:

朱棣曾说"关羽、张飞皆是三国时期的熊虎之将,生时忠诚贯日月,死后百世被人祭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时期对关羽的崇拜不仅盛行于民间,军队之中也非常崇拜关羽。在明代流行的各种与关羽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关羽都是以一个武将形象出场的。关羽英勇的军人形象,成为明朝军队中崇敬的对象,在明朝军队驻扎的地方,很多都会修建关羽庙,香火不绝。

军人崇拜关羽,主要是崇拜关羽的武力和勇敢,他们祈祷关帝赋予自己力量,同时也希望关帝能够显灵,帮助他们涤荡入侵之地。许多关帝庙都有显圣的传说,这也加重了关羽神奇色彩。驻扎边疆的军队建立关帝庙,信仰关帝,而作为明朝军队对手的游牧部落受到明朝军队的影响也开始崇敬关帝。

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大力支持郑和远洋航行,随着郑和远洋船只出发的不仅有中国的各式各样的物品,还有文化习俗。随着明人的活动范围在海外拓展,关帝崇拜也在海外流传。有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设有关帝庙。

三、明朝关帝崇拜对时人思想和当时的文化艺术都产生了推动作用,关帝崇拜在海外传播加强了文化的交流

关羽是三国大将,后世根据关羽的事迹,不断进行加工创作,历朝历代的包装使得明朝的关羽形象丰满立体,而明朝对关羽各种形式的崇拜,使得关羽形象最终定型,成为了一种完美的英雄形象。

明朝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的关羽形象既是对前代塑造的总结,也是时人对关羽所代表的忠义、英勇等完美精神的追求。在明朝中后期社会愈加黑暗,而民间对关羽的崇拜更加强烈,关羽成为黑暗社会中的一座灯塔,指引了黑暗里人们艰苦的前进着,也激发了人们反抗压迫的激情。

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早已把关羽纳入进了刻画的对象之中,到了明代达到了高潮。《三国演义》在明朝广泛的传播,使得明人心中的关羽形象最终定型,也更加激发了时人对关羽的崇敬之情。

关羽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不断的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出现,而这次出现是是以主角的形象出现的,这就丰富了古代文学艺术的内容,众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以关羽为中心展开的。小说、戏曲、雕刻、绘画等作品层出不穷,促进了古代文学艺术的兴盛,也促进了市民文学艺术的兴起,文学艺术更加贴合普通百姓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初郑和大规模的远洋航行,使得明人的活动范围在海外得到了扩大,也促进了关帝崇拜在海外的传播。后来明朝虽然停止了远洋航行,但是明人在海外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而关帝崇拜也随着明人拓展的脚步而在海外广泛传播,海外建立起了许多关帝庙,吸引了海外人员去崇拜关帝。

关帝崇拜在海外的传播,也带动了中华文明了在海外的传播,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明朝对关帝形象的塑造,促进了关帝形象的最终定型,后世各种关帝的形象都可以在明朝找到源头,即使明朝早已经灭亡,但是关帝崇拜一直流传至今并将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儒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