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希特勒回来了》其实是一本小说,是德国2012年出版的,目前应该没有中译本。这本书出版时我还在德国,我记得当时引起了轰动,各个电视媒体和报纸、杂志纷纷介绍。该书的封面作为招贴画挂到各大书店的橱窗里,下面则是样书一本一本。这个封面,就是希特勒的样子,书名印成是“小胡子”的造型,于是我花20欧元在Amazon上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这本书被改成了电影,虽然没有在中国上映,但是网上能找到中文字幕版。让我非常困惑的是,这部电影被归类为“喜剧”,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部非常严肃的政治电影,里面的内涵让人细思恐极。

电影的内容是,2014年夏天某一天,希特勒突然在柏林街头醒过来,曾经熟悉的柏林已经认不出来了,而新的总理居然是一个女人。然而希特勒很快地适应了这一切,并借助新的媒体,重演自己昔日煽动民众的行为,让早已熟知二战的德国吃瓜群众居然再一次地追随他。

这里也有看懂此篇需要了解的几个历史彩蛋。

1. 影片开头是一个俯拍的希特勒,这是在致敬1935年纳粹德国拍摄的纪录电影《意志的胜利》。这部片子,是记录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希特勒、戈林、戈培尔、马丁·鲍曼等人都有出镜。1934年,希特勒在帝国宣传媒体的作用下被视为是德国的救星,因此有了这么一部个人崇拜主义的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希特勒醒来后需要钱,问鲍曼在哪?马丁·鲍曼,纳粹党党务部长,希特勒私人秘书,掌握着总理府的财政。在《帝国的毁灭》中,鲍曼是由托马斯·席尔梅演的,他在《窃听风暴》中演东德文化部长,而有意思的是,在这部电影中,他依然出演角色,演电视台台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灰色制服为《帝国的毁灭》中的鲍曼

3. 希特勒在柏林报摊问的几份报纸。其中《人民观察家报》创于1887年,原名《慕尼黑观察者报》,是一份篇幅4页的慕尼黑周报。1923年,濒临破产的《慕尼黑观察者报》被希特勒买下来,并改名为《人民观察家报》。用作宣传纳粹党的极端民族主义。《先锋报》创于1923年,纳粹反犹周刊。《装甲熊报》创于1945年4月23日,停刊于1945年4月29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希特勒在报摊和人闲聊,提到干洗店“闪电清洗“,是映射闪电战进攻波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88毫米高射炮是隆美尔最喜欢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 希特勒是一个画家,曾经两次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两次都被拒绝后仍然前往维也纳在街头作画。1918年一战结束后,德国面临巨额赔款,希特勒对此深感失望,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决定放弃作画,要成为一名政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的油画

7. 《我的奋斗》,这本书在德国是禁书。当然在2017年又再次发行出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 希特勒非常喜欢蜜蜂,二战时德国研发了两种火炮,分别被命名为野蜂式自行火炮和黄蜂式自行火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 希特勒注册脸书,用到了狼穴、上萨尔茨堡山、新总理府等地名。狼穴是修建于东普鲁士的秘密军事机构,1945年被拆除。上萨尔茨堡山是希特勒的私人宫殿,二战后被修建成纳粹档案馆。新总理府是柏林新建的总理府,1938年至1939年修建完成。希特勒的地堡就在其地下。

10. 电视台导演贝利尼,影射里芬斯塔尔,希特勒非常推崇她的才华。上文提到的《意志的胜利》即为她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 与女导演对话时提到的党员555号,是希特勒创建的德国工人党时,即纳粹党的前身,他的党员号是555。其实当时该党一共55人,创立时为了显得有气势,党员号从501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 电视台制片人在办公室里手抖摘眼镜的情节在致敬《帝国的毁灭》里希特勒愤怒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3. 片子中许多眼部打黑框的人是真实群众,并不是演员,他们面对“希特勒“时的表现也是真实的想法。有合影的、有拥抱的、有竖中指的,许多人把他当成一种文化与信仰。而真正明白这一切的人,犹太老太太在咆哮,节目主持人则被当成了神经病。

最后,小说的结尾是一个happy ending,没有电影中那么发人深思的拔高。在电影中,希特勒和电视节目导演的对话:“你从来没有自问过吗?人民为什么需要我,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和我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